汉语拼音和汉字编码是推动中国语言文字普及世界的加速器——评“升级楷体系统”(之二)
原文:7、因为汉字的难学和没有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所以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汉语汉字不能被外国的广大民众学会,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比外国人的多千万倍。损失的实际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中国不得不每年花巨资,不断地购买美国的电脑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的专利;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说明,不得不附写英文;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不得不讲英语用英文;难学的汉字和难学的英语,成了压在中国儿童少年头上的推不掉的大山,快乐的童年变成了辛苦的童年;……
评论:由于汉语拼音和汉字编码的相对存在,汉字的难学、难写问题有所改善。中国语言文字利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广泛而深入。作者说,“因为汉字的难学和没有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所以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其实并不符合实际。即使什么“意、音双表新体系统”鼓捣出来,同样会面对向外“传播不利”的麻烦。因此急需一座中外语之间互相标译和转换的桥梁,来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信息交换,达到中国语言文字全面走向世界的目的。
原文:8、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难记忆的文字,人们的记忆力有限,所以,大量的汉字不能被多数的民众认识和运用,多数的人们只能把2000个左右的字作为常用字和当作组建多音词的元素使用。这样,既浪费了汉字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导致汉语文章表达的失准。从而,出现了社会越发展,新的多音词越多,汉字文章越不精确的现象。
评论:语言文字的难易程度都是相对的。在中国人看来,汉语、汉字并不难,难的是学习外文和外语;在外国人看来,相信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字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说“汉字是世界上最难记忆的文字”并不确切。无论怎么难记,汉字都是有限的,举一反三就可以连贯起来。因此要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学习和应用汉字,而不是给汉字系统添加新的麻烦。例如作者编制的所谓“意、音双表新体系统”,完全是多此一举的额外负担,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尽管并不排除其中个别“新体汉字”可以选为新字使用)。
原文:9、因为楷体字本身就是无系统性、标准性和规范性的,找不到客观性的统一的“规范”标准。所以,所谓的“规范”,实际就是以意志为标准的人为“规定”。这样的“规范”,只能“规范”现在的用字,却不能“规范”古人的用字,“扯不断,理还乱”。就如扫大街一样,永远清扫不完。
评论:因为汉字是人的发明创造,当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汉语文化发展需要,通过统一编排,特别是启用汉语拼音以后,是具有一定系统性、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并且随时处于调整改进状态。因此理论脱离实际的所谓“客观性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不存在,当然也是“找不到”的。国家规范,不仅可以规范现有汉字,而且可以规范古人用字。通过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辛勤劳作,古今中外汉字都做了相应整理和规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就如扫大街一样,扫不完,也要扫;每少一次,历史就前进一回——波浪似前进,螺旋似发展。
原文:10、因为现代汉字文章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所以,中文本的学术论文和国际文件,都必须附上法文版本或英文版本的“副本”。这就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汉语下降为“次品”了,汉字也就成为被世界鄙视的文字了。
评论:作者说“现代汉字文章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不免有点言过其实。即使你的文章失去了表达的精确性,别人也未必就会失去,因为写作和表达能力有所不同,并非语言文字的错。至于“中文本的学术论文和国际文件,都必须附上法文版本或英文版本的副本”不过是编辑要求,怎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汉语下降为次品”的依据呢?还说“汉字也就成为被世界鄙视的文字了”,这不是自我玷污吗?既然汉字如此“卑劣”,作者还要进行所谓“无缝转换”和“互为异体”,岂不是有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端起污水往自己头上倒”一样滑稽可笑,不知羞耻!
原文:这10大缺点,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达千、万亿元;并且中国所有的部门都会随时遭到敌人的“遥控信息炸弹(遥控电脑病毒)”的袭击,这种袭击,在今天所有的领域都“电脑信息化”的情况下,其威力远大于“氢弹”。所以,这10大缺点,直接损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安全;也危及到汉语、汉字的存亡。
评论:作者列举的所谓“10大缺点”,将中国汉字的优越性一笔抹杀,涂上“危及到存亡”的阴影,大有立即从世界上清除之势。但谎言就是谎言,无法掩盖铁打的事实。笔者认为,现有汉字系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形、义”三位一体的语言文字体系,自有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优势;只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就会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可见作者某些说法,有的不当,有的过火,有的失“质”,必须予以纠正!
原文:所以,从1892年至今,100多年以来,改变楷体的呼声和行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替换汉字楷体系统的“新汉字方案”,在官方和民间层出不穷,至今约有几百种,归纳起来,不外呼有如下四类:“用拼音字母构建新体汉字”。这类方案,是用汉语拼音字母,构建一种线性新体“汉字”,单词的书写形式与目前的英文单词的形式相同。这类方案主要有如下3种:
(1)用英文字母当作汉语拼音字母,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案,即“汉字罗马化方案”;
(2)“用其他国家的拼音字母当作汉语拼音字母,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案”;
(3)“用自己创造的拼音字母符号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案”。这种方案又分为“纯表音的”和“表音字母夹有表意符号的”两种。
这类方案,早在明朝时期,到中国传教的西方国家的“牧师”,就设计和推行过。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这类方案是行不通的。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区分汉语大量的“同音异意词”;不能继承楷体系统的一切优点,克服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不能达到同汉语一样易学的程度;不能与汉字楷体实现“无缝转换”;不能实现汉字数量的无限扩展,以便与汉语同步发展。所以,没有实用价值,广大民众无法使用。
评:“用拼音字母构建新体汉字”,并没有什么不妥。无论是谁,想为中国语言文字找出一条创新之路,都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华人和洋人,包括作者和笔者。至于是不是新颖实用,则可以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作者所谓“这类方案是行不通的”,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断,严肃点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或者一叶障目,有眼不识泰山而已!
论:著名的《汉语拼音方案》,成功地在中国文化教育系统推广应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虽然汉语拼音至今尚称不上作者杜撰的什么“用拼音字母构建”的“新体汉字”,但其标读汉语,标注汉字所起的作用,已是有目共睹的了,可谓“汉字罗马化方案”的一个初级模式,值得保留与借鉴;当然,汉语拼音作为推动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创新的码力资源,通过适当调整与改进,可以向更高层次转化,例如中国新拼。
原文:“拼音形声字方案”。这类方案,是用“意符”、“汉语拼音字母”、汉语的“调符”构建一种方块“汉字”。这类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种:
(甲)“把楷体部件当作新体汉字的“意符”,拉丁字母当作汉语拼音字母”;
(乙)自创一种笔画形态的元件,当作新体汉字的“意符”和“汉语拼音字母”;
(丙)用汉字楷体的笔画形态的元件,当作新体汉字的“意符”和“汉语拼音字母”。
“拼音形声字”的优点是:所构建的新体汉字能够实现“意、音双表”,直接地表示出“字义”“字音”,实现了与汉语单词的完全匹配。但是,甲、乙两种方案所构建的新体汉字系统,都不能与楷体系统实现“无缝转换”;只有丙种方案所构建的新体汉字系统,才能与楷体汉字系统实现“无缝转换”。
评论:所谓“拼音形声字方案”(甲)(乙),虽然在教育领域不便推广应用,但在信息领域自有其一席用武之地,可以作为汉字编码之一使用。而作者的所谓“意、音双表汉字”(丙),将字音、字意分别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硬将两只不同的车轮扭在一起,却是既成不了汉字编码,也成不了汉字主体的两块行尸走肉,荒谬得一塌糊涂!于是乎,其与原汉字之间的所谓“无缝转换”、“互为异体”、“完全匹配”,也就成了毫无科学根据的自吹自擂——理当引以为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