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宜“继续简化”,那么,“全面恢复使用繁体字”是否可行?我们认为,这样的话,就走上另一极端,实不可行。尽管繁体字有它存在的意义,未来长时期内,它仍与简化字共存,但完全恢复是不切实际的。
繁体字在汉字发展中一直与简化同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上重新兴起“繁体风”。广告牌匾上、电影字幕中、报刊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大有东山再起的势头,甚至有“识繁写简”或“印刷用繁、书写用简“的提法。“识繁写简”一旦实施,书面与手写的字形相异,有悖于易识与易用间的衔接。这些有悖于现今求速度的大众心理,也容易产生更多的不规范的简体字。
尽管简化字取代了繁体字的正字地位,但作为历史遗产的继承,繁体字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承接作用,因而同样具有存在的意义。简化字与繁体字,使用领域不同,不能废此存彼、一并取代。所以,完全恢复繁体字的使用是不切实际的。简化字已经普及于大众,繁体字在一段时期内将是学术领域和高层次文化人作为专业工具来掌握和使用。大众中有人欲提高,当然可以去学,但不会作为普及的要求。目前的现实,也正是如此。如果硬要“全面恢复繁体字、停止使用简化字”的话,又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期。这既不符合汉字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势,也干扰了长期以来所做的规范工作,不利于社会应用。
既然繁体字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如何与简化字协调共存呢?特别是在电脑上如何实现繁简字的自动转换以适应古籍整理出版等专业领域的需要呢?这需要提出方案来进行具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