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13时30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做客人民网。针对“繁体字教育”问题,王司长表示,简化字使汉字发展历史的自然结果,并非中国的独出心裁。小学生不认识繁体字不会导致读不懂典籍。
繁体字教育的呼声早已有之,特别是今年3月份“两会”,文艺界的20多位委员提出要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育,引起各方关注。王登峰司长今日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这一提议“值得商榷”。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今天,从最早的三千多年前汉字形式是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一直发展到今天,是经历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字,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或者规范汉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如现在台湾,台湾在使用繁体字,但是台湾的‘台’。都用现在我们的简化字,而且这个简化字,实际上在我们实施简化字方案之前就已经有了。因此我们现在的规范汉字或者简化字是汉字发展历史上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独出心裁。”王司长表示,推行规范汉字不是割断历史,而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
“这些政协委员担心的如果小学生不认识繁体字,可能会使得他们不能读懂典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在可以完全把所有的典籍用繁体字的都变成简体字,非常容易,这应该不成问题。”王司长认为,让学生更多的阅读理解经典,不应只盯着简化字,而是教中小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其实汉字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历史,从甲骨文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造字的时候最先按照什么样规则造这个字,为什么会出现金文和甲骨文的不同,金文到了小篆,小篆到隶书,到现代汉字的发展又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比去认识几个繁体字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