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內含的時代意義
對人的定義
凡是宗教或是為人類生活尋求答案的思想家,首先要問的問題是,“人的定義是什麼?”。 依西方宗教的定義,是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造的。這就是所謂的 《創造論》。與創造論持不同意見的是 《進化論》;認為人是與其他的生物一樣,經過物競天擇的過程,造成的人類。佛教有生死輪回的道理,世界萬物都無法脫離這個生死輪回的巨輪,來世是否投胎成人,就要看前世的造化了。從儒家的觀點,既不否認《創造論》也不否認《進化論》,因為儒家對人的定義,不是依靠形像來下定義的,而是靠德行來下定義的。因此《創造論》也好《進化論》也好,與儒家文化都沒有衝突。
在大學篇裏第一句話就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對人定義的核心。《在明明德》 是指,凡是人都有道德的本性,為人必須讓它張顯出來,這也是儒家 《人性本善》道理的依據。《在親民》 指的是樂於親近有德行的人,《在止於至善》是要使人的德性發揮到善良的最高境界。
如何纔能達到至善呢?大學中又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孔子教導我們達到至善的方法和過程。這個方法和過程與佛家的默禱,靜坐,修練,成佛的過程十分相似,不過孔子說得更明白些。這段話裏 ,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是,當自己知到了要達成的目標後,纔能夠決定達成至善的方向;立志有了方向之後,思慮纔會安穩;思慮能安穩之後,考慮和思維纔會週詳;思維週詳之後,纔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凡事都有個開始和終結,如果在為人處事時,明白其中事理的本末和先後的次序,就接近大學裏所稱的修身做人的道理了。
以上說明凡是人都有 “德性和良知” 的本性,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使它張顯出來,一但使它張顯了出來,人的言行和舉止就會得人的尊敬,就會合 “人” 的定義了。
孟子把人的定義說得更清楚些。孟子說;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猷其有四體也。》,換句話是說;惻隱之心,是彰顯仁愛的起源;羞惡之心,是彰顯正義的起源;辭讓之心,是彰顯禮儀的起源;是非之心,是彰顯智慧的起源。因此 “仁,義,禮,智” 四端就像是人的手和腳,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
孟子並以 《惻隱之心》 為例解釋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儒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段話強調,有人看見一個小孩將要掉入井裏,會自然的產生驚慌惻隱之心,立刻去救這個孩子,不會想到,與孩子的父母是否有交情,得人的稱贊,或是不喜歡聽孩子落井的叫 聲。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的定義。
孟子又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人義行,非行人義也》。這 段 話 的 意 思 是 , 人與獸的差別不大 , 只是 “ 仁 義” 而已 。 一般人都忽略了它 , 只有君子纔知道它的可貴 。 舜是位聖人明白它的道理 ,所以他的行為自然的合乎仁 義 , 並不是要知道了仁義的可貴之後 , 纔去行仁義 的 。至於 “仁,義,禮,智”是其他動物不具備的,這也是人獸之間的區別了。
對愛的詮釋
“愛” 是全人類公認的美德,即使禽獸也有愛。我們看到鴨媽媽不辭辛勞的,帶著一群鴨寶寶穿越馬路,不禁會為這位充滿愛心的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捏一把冷汗。非洲草原裏遷徙中的大象,把小象們保護在象群的中央,小心翼翼的看護著,以防丟失或被獵食。在南美洲熱帶雨林的河畔,鱷魚媽媽非常小心翼翼的,把剛剛孵化出的小鱷魚含進嘴裏,然後帶到河裏去。可見愛是無所不在的。
儒家是怎樣看待愛的呢? 以上所說的愛,是出自動物的本能,不是儒家所強調的愛。墨子提倡 “兼愛” 謂;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慧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摯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人者譽之》。以儒家對於愛的定義來看,墨子的 《兼愛》 只是個美麗的願景,是無法付諸實施的。
從儒家的經典中可以明白,孔子與孟子很少用 “愛” 字敘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所稱的愛其中都含有一定道德的因素,在大學篇裏稱;《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儒家所稱的愛中除了人人皆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之外還含有;責任,義務,感恩,及本能愛的因素。因此仁是一種愛,包含了責任之心;敬是一種愛,包含了義務之心;孝是一種愛,包含了感恩和義務之心;慈是一種愛,包含了責任和本能的愛心;信是一種愛,包含了義務和責任之心。
孟子曾批評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認為如果愛自己的父親和愛鄰居的父親是一樣的話,無視於孝道,就和禽獸的愛一樣了。因為孝道是人類 有,而動物沒有的美德。孟子也曾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這段話裏所說的愛,我想就是墨子所說的 “兼愛” 了,也是儒家所稱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了。因此儒家把 “愛” 詮釋得非常清楚,放在為人處事,適當的位置上,因此在中國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中,對建立有秩序與和諧的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