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
孔子對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對整個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十五歲 學得六藝 ,而進入 “術仕” 行業。在他十五歲至三十歲,早年的職業生涯中,已感受到當時天下無緒的亂象,因為在當時的世界裏,人類對孔子所稱的 ”道“ 和 “德” 尚混然無知。人的行為,沒有道德的約束,就像其他的動物一樣,行為只是本能的反射,因此強取豪奪,時有所聞。以孔子的眼光,看當時的世界,可以用 ,無情,無義,無恥,來形容。當時所謂的 “禮” 只不過是祭拜天地神明,或是顯示貴賤尊卑的儀式而已。 即使如此,朝廷的規矩卻常被藐視 ,如孔子批評 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為季氏只是魯國的一個家臣,因心存叛逆,因此 用周天子,八佾的舞樂,作為自己的慶典。 當時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大逆不道的事常有發生,不足為奇。 孔子雖有滿腹的理想和抱負,希望拯救這個世界,但以他一己之力,難有作為。因此孔子辭去了 “術仕” 之職,自己招收弟子,傳授儒家的道理。這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史無前例的。當時的貴族,都是把老師請到家,教受他們子弟 “六藝” 的技能。
雖然孔子教導弟子學習 “六藝” 技能,是為學生未來謀生用的,孔子卻同時把儒家的 “道理” 教授給弟子們。孔子曾告訴弟子 《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意思是告介弟子們,當你們學成從事 “儒業”時,要張顯道義,不要只是為了奉祿。孔子收納弟子的對象是一般的平民,如孔子所稱的 《有教無類》。孔子授徒設教,自當收取學費,以維持生活所需。孔子採取自願致送敬儀的方式,視其家之有無,厚薄不等,譬如較窮的弟子,只送一串乾肉。在孔子的弟子中,年齡的差異很寬,譬如子路小孔子九歲,冉有小孔子二十九歲,公西華小孔子三十二歲,因此孔子所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孔子開啟了中國平民教育之門,孔子的弟子們,此後繼承了孔子教學傳道的事業,如孟子。因此奠定了爾後中國歷朝的科舉考試制度。今天的國民教育制度,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孔子治學的方法與態度,也是放諸四海皆準,不因時間的推移而落伍的。由以下孔子與弟子們互動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超然的智慧,知道如何使他的弟子,從學習中提升成為影響及造福後世的偉人。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古時“說”同喜悅的“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是說,學了之後要常溫習 (可以從其中發現新的道理),這麼做就像有老朋友,從遠方來看自己,帶來的快樂一樣。我有了學問,別人不知道,我也不會生氣,有這樣的修養就是君子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教導弟子的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啟發教育。孔子囑弟子們不僅要學,更要思考,這樣纔能從所學的基礎上,創造出更深層和創新的知識。對於求知的態度,孔子曾教導他的弟子們說《由,誨女知之乎,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們,要徹底明白所學的知識,把不太明白的道理,徹底弄清楚了,纔算是真的知道了。
孔子對於為師的概念是,若見到比自己知識更廣,更有能力的人,就要想要同他看齊,如果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反省,探究是什麼原因。所以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對他學生學習態度的要求,是很嚴謹的。有一回孔子在講學的時候,弟子宰予,在打瞌睡。孔子當著課堂上所有的弟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何誅?》。孔子又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改是》。由於宰予在課堂上睡覺的事,孔子告訴弟子們,不能只聽信嘴裏所說的話,我要看到實際的行動,纔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