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華文化的基石 (修改版)
前言
二零零六年,有鑒於對當今在華人世界裏使用漢字亂象的憂慮,我寫了-篇試圖喚起華人,維護中華文化的文章,發表在我個人的布落格(blog)上,及語言文字網站上。事後我發現,有不少華人,尤其是中國大陸的有識之士及學者們,對當前漢字的處境,同樣感到十分憂心。二零零八年,在大陸全國政協會議上,由郁均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分恢復傳統漢字的提案。建議在小學課程裏,增設繁體字(正體字)教育。一時引起大陸社會上對此提案的許多討論。對此提案持反對態度的是一般民眾,或是對正體漢字知識不深的文化人士,他們認為用了幾十年的簡體字,為什麼要改,增加孩子們的負擔,此提案是多此一舉。而大力支持的,則是文藝界及學術界,對中華文化有素養的專業人士。他們抱著憂國憂民的心情,認為此一提案不僅是對恢復漢字應有的價值與工能,在積重難反的當前,給了一劑強心針,並且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未來社會的良性發展,以及民族間的共識與凝聚力,都有決定性的作用。“中華文化”真正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它不只是殷商的甲骨文,秦朝的兵馬俑,漢朝的金縷玉衣,及過元宵節和逛孔廟,更重要的是傳承的無數先人的文獻和經歷,從那裏面所提煉出的,人生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的定義,處人處事應有的承諾與態度,以及個人對國家,對社會,以及對世界應有的責任感和理想。不幸此提案未被教育當局採納。教育部長周濟說“我們國家的基本政策,就是要使用規範字(簡體字),就是要推廣普通話,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我無意對周部長的決策做任何評論,但是我仍試圖以一個普世的價值觀進一步來討論一下漢字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承、認同,以及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