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别把课堂当箩筐,什么都往里边装

[日期:2008-03-1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阙明坤 [字体: ]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等21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国家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毋庸置疑,繁体汉字意蕴深广,内涵丰富,表现出东方思维方式的独特魅力,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客观地讲,认识和掌握繁体字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资源、研习古代典籍都具有积极意义,“增设繁体字教育”的呼吁正体现了一种文化复兴的心理诉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忧思,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然而,提议要将繁体字教育设置成小学必修课,硬塞进学生课堂,就不得不令人质疑了:为啥课堂是个筐,总是什么都往里面装?

  我们姑且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乐意主动学习从未接触过的繁体字,就算是小学真的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那么年幼的孩子们怎么可能接受这些生僻难懂的字。小学是学习汉语文字的基础阶段,如果让小学生在学习本来就较难认识的简化字的同时再学习深奥的繁体字,这只会既浪费时间又收不到成效,徒增学生的负担。而且要学习和传承古文化,也并非学好了繁体字就能解决。倘若是将繁体字教育开设为选修课,在中小学讲授文言文时予以强化一点,让学生书简认繁,那倒还可以接受。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时下非常流行的“传统文化进课堂”现象。前不久,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将15首京剧曲新增为教学内容。京剧进课堂了,接着有人提出豫剧要进课堂、书法要进课堂,评书也要走进小学课堂。如果依次类推,浩瀚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那不是传承下来的众多国粹,都要进课堂了吗?譬如国画、昆曲、中华功夫……

  文化与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播、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教育。那么,难道只有走进课堂,才是解决文化失落的灵丹妙药吗?其实不然,强制的推销只会增加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反感,只有真正激起受教育者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心理认同和学习兴趣,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符合审趣味的形式呈现出来,才可能让孩子们真正得以熏陶,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只会事与愿违。鲁迅的著作思想深刻,堪称经典,但是由于长期枯燥的填鸭式教育,结果遭到了中学生的冷遇与抵触,就是铁打的证明。

  再者,教育有多种形式,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有着更广阔的空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担当。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外部大环境非常重要,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动协调、形成合力,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万不可将学校教育孤立起来,把一切教育担当都放在课堂教学上,让其承受不能承受之重,毕竟,课堂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阙明坤) 来源: 四川新闻网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增设繁体字教育,铭记昨天的哭泣

下一篇: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
相关文章       繁简之争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