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高慶華:以開放心態對待報紙“雙言現象”

[日期:2008-03-15] 來源:  作者:高慶華 [字體: ]

  報紙是信息傳播的媒介,同時也是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在報紙語言中出現了大量的新詞語,一些地方報紙還經常使用本地方言,出現了普通話與新詞語、方言共存的報紙“雙言現象”。對此,報紙讀者、采編人員、語言文字專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見、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應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報紙“雙言現象”。


  一、報紙“雙言現象”的成因


  “雙言現象”原指一種語言社會現象,即一國人民口語表達中,在使用國家頒行的通用語的同時還使用本地的方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雙言現象”。報紙作為正規出版物,按我國規定應該使用以普通話為標準的已規范的書面語言,但事實上,目前的報紙上也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新近出現的新詞語以及一些方言土語。這種現象與口語的“雙言現象”相類似,因此,筆者借用這個名詞來形容目前報紙在語言使用中的現狀。


  ?新詞語、方言使用的社會背景


  所謂新詞語,是指內容新、形式新,原來的詞匯系統中沒有或雖有但內容是全新的詞語。


  新詞語是社會發展的直觀而迅速的反映,新詞語產生的高峰時期一般都是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詞語不斷涌現,《新詞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收錄1978年—2002年共二十五年產生的新詞語兩萬條,平均每年有八百條。《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增收了6000余條新詞。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詞語反映了 新時代條件下新的生產生活,作為歷史記錄者的報紙無法回避這個現實,必然會在文章中使用。


  方言土語,是指當地老百姓常用的、非書面的、非官方的口頭語言,這與報紙所使用的書面語是對立的。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規范漢語的同時,也有不少語言學者擔憂方言的消失,提出要保護方言。而在媒體方面,方言電視節目方興未艾,同為媒體的報紙也卷入了這一潮流。


  ?增強貼近性的選擇


  報紙上之所以出現大量的新詞語、方言,是報紙貼近讀者和報紙改革發展的一種選擇。辦報人都知道新聞強調接近性,作為與讀者交流的工具——語言必須貼近讀者,無論是包括網絡語言在內的新詞語,還是讀者耳熟能詳的方言,報紙不能漠視。而且用讀者所喜聞樂道的語言來報道讀者身邊的新聞,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新聞中適當使用新詞語、揉入方言,還能增添新聞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報紙版面這個大雅之堂就有了接納新詞語、方言的需求。全國大多數報紙是區域性的,一省區尤其是一地市、一縣市內,語言的差異在逐步縮小,這為方言作為一定范圍內的通用語創造了環境條件。


  近年來平面媒體受到了電視及網絡的沖擊,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拉近與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距離,除了在內容上和版面形式上加強策劃創新外,與讀者進行交流的語言也必須增強貼近性。同時,被譽為“開往春天的地鐵”的報網互動,成為當今媒體發展、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網絡語言不可避免地登上了報紙版面。


  二、給報紙“雙言現象”一個寬容的空間


  對新詞語和方言登堂入室,上了報紙版面,不同的觀念產生了不同的態度,各方甚至針鋒相對、互不退讓。筆者以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不能將一種可能帶有發展趨勢性質的新生事物扼殺掉,而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在有一定約束和規范的前提下給其一個發展空間。豐富我們的語言與凈化我們的語言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兩者是一種相互交融的關系,沒有豐富和包容,也就難以實現語言在新時期新環境下的新發展。


  ?新詞語的合理內核


  對新詞語產生的方式,語言學家認為主要有八類。一是國家領導人和政府文件里創造和使用的新詞語,如十七大報告中的新詞:生態文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財產性收入等。二是新造詞,如手機、網民、聽證會、基民、生活館等等。三是“舊瓶裝新酒”,詞語的形式是舊的,但在新時期產生了新義,比如“下課”。四是縮略,就是將一個多音節詞語縮成一個音節較少的詞語,如,衛星電視→衛視,海外歸來→海歸,個人演唱會→個唱,等。五是利用某一新興的“準詞綴”形成一批帶有該詞綴的新詞。例如,“零”:零距離、零風險、零投訴;“軟”:軟廣告、軟環境、軟實力、軟著陸。六是方言伴隨著經濟浪潮大量進入普通話,如普通話吸收了大量港臺詞:純情、傳媒、斥資、廉政、按揭、整合、互動、派對、的士、大排檔等。七是外來詞,有音譯的,如克隆、鐳射、麥當勞、肯德基等;有音意兼譯的,如迷你、伊妹兒、可口可樂、席夢思等,也有夾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的,如,IC卡、卡拉OK、CCTV等,源于日本的漢字詞也不少,如料理、人氣、寫真、惡搞等。八是網絡語言,如斑竹、網管、美眉、東東等。


  以上八類方式的新詞語除第一類外,在其剛開始進入人們視野的時候,大多數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而爭議最大的當屬網絡語言。如果仔細分析新詞語,其中有不少是符合漢語發展規律的詞匯,而且事實上也已成為國人皆知皆懂的通用語。新詞語的不斷涌現也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關注,去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了《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一個新亮點是列出了171條漢語新詞語選目。對這些新詞,專家們認為,“新詞語雙音節詞占絕對優勢,三音節詞仍表現為增長趨勢,這一特點說明新詞語仍符合漢語詞匯的基本特點”?。即使是網絡語言,許多專家學者也持寬容的態度。他們認為,視網絡語言為“洪水猛獸”,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損害語言的健康發展。171條漢語新詞中,不少就是網絡新詞。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陳章太表示:不必擔心網絡語言對于普通話的沖擊,因為那些生命力強、表現力豐富、思想健康的網絡語言,漸漸地會被普通話吸收,其余的漸漸就被淘汰了。


  ?方言土語為新聞報道增色


  許多人把推廣普通話與使用方言對立起來,以為使用方言會影響普通話的推廣,這是一種錯誤觀點。從根本上來說,普通話也是方言,只不過因國家的因素而上升到一國通用語的地位。當然了,在現代社會里,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代表自己國家的語言,普通話作為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推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普及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說方言的同時,學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從而在語言的社會應用中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而且實際上普通話也根本無力消滅方言,只能對方言進行有效的滲透,而且強勢方言的詞匯還會滲透成為普通話的詞匯,如大量的港臺詞匯。人民群眾客觀的“雙言現象”必然要反映到以人民群眾為受眾的報紙等媒體上,因此,對方言登上版面,我們應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排斥的情緒。


  普通話現在雖然已經發展得相當豐富,尤其是大量的社會、文化、科技等詞語,方言都須從它引入,但是,對多數人來說,普通話還未深入使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生活用語、反映民間情感的用語,在動作的細微區分、事物的性狀描繪以及表現地方事物生活方面的詞語,包括那些語氣詞、感嘆詞、擬聲詞、熟語、流行語等,普通話要比使用中的方言少,缺乏方言特有的語言魅力。因此,溝通普通話和方言的聯系顯得十分重要,而報紙就是一個實現互動的平臺。適當運用方言土語,可使文章更富生活氣息,更加形象生動,表情達意更準確、貼切,文章更簡練。


  ?語言的本質就是開放的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是對漢語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語言規范化達到什么程度,這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科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現代化達到什么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語言不規范,是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的。但是,語言要發展,除了要求語言的規范化,還需要有語言的不斷變異。人的語言系統是開放性的集合,規范只能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語言的每一發展和變化就是突破舊的‘規范’,創新總是在不規范中產生。如果守住‘規范’,詞義就不要引申變化了,語言也就不要創新了”?。面對不斷變化的語言,作為用語言來傳播信息的報紙,一方面要用已成型的規范化語言來引導讀者,另一方面也不能無視語言的發展,漠視群眾語言和群眾需求,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對待開放的語言。在語言的變異中,詞匯的變異是最直接,也是速度最快的,它與生產的發展、文化的變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根據報紙的特點,吸納一些新詞語和方言詞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讓報紙“雙言現象”健康、有序發展


  用開放心態、寬容心理對待新詞語和方言,是一個總體上的概念,在實際運用上則不能照單全收,而應該按照報紙準確、生動反映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求,使“雙言現象”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既要做語言規范的實踐者,又要做語言發展的推動者。


  ?遵循新聞語言的原則


  報紙在多年的語言傳播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己規律性的準則和要求,即準確、生動、簡練、通俗和健康。


  所謂準確,即指報紙傳播的信息的各個要素在表達上都要真實無誤,用詞用語必須恰如其分。比如,我們在使用方言土語時,應十分明確所用方言的含義,在遣詞造句時務求準確、嚴謹,不能為了追求形式上的鮮活而背離了新聞的本意。


  生動,就是要“活”,所選用的詞語要具有活力、能感動人,只有這樣才能夠描繪鮮明的形象,抒發真切的情感。新詞語因其新穎而具有先天的活力,比如前文所說“下課”一詞,在四川球迷口中改變了詞義,并很快從體育界打進社會各領域,泛指被動地離開工作崗位,或撤出某個競爭領域。即使是爭議極大的網絡語言中也不乏生動之詞匯,“菜鳥”可以泛指“水平不高的生手”,“大蝦”可以泛指“某個方面的高手”,而方言中生動的詞匯更比比皆是。


  簡練,就是用精煉的文字包含豐富充實的信息。比如方言土語是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生活沉淀出來的,本身就具有簡練的特點,一些方言可以用簡單的一兩個字把普通話要用好幾個字的意思概括了。如2007年10月12日《廣州日報》的《杜絕區域出租車“撈過界”》一文,用“撈過界”替代了“突破營運區域”,既簡練又生動。


  通俗就是要用大多數群眾知曉且能認識的詞匯,增強報紙的貼近性,詞語是否通俗直接影響到信息傳播效果的好壞。比如,方言是老百姓的口頭語,報紙適當使用方言可增強讀者的親近感。2007年3月,《武漢晚報》登出一篇題為《公交站牌成“白板”》的報道,用武漢人熟悉的麻將中的“白板”來形容空無一字的站牌,給乘客出行帶來的不便,百姓一看便知也更會心。為了通俗,有時還需要必要的輔助手段如鏈接等來向讀者闡釋詞匯的內涵,這主要是指新詞語。


  健康就是我們使用的新詞語和方言土語通俗而不低俗,要擯棄糟粕,絕不能讓粗俗語言,甚至污言穢語出現在報道中。


  ?選擇適合的語境


  與電臺、電視臺不同,報紙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沒有口語的語境,因此不會出現方言滿天飛的情形,一些尚未得到社會確認或公認的詞匯也不會隨意出現。那么,既然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新詞和方言的話,既然要以語言發展推動者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話,就必須在遵循報紙語言原則的基礎上,研究新詞和方言的適用語境。筆者覺得從報紙的覆蓋范圍和新聞的體裁、題材上分析更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從報紙發行范圍上區分。面向全國發行的報紙,不能使用方言;一省區如不屬于同一方言區,或民族眾多,盡量不使用方言。因為地域廣,民族多,方言的通曉率顯然沒有普通話高,而地市級及以下的非民族地區的報紙則可適當使用方言,以增強報紙的貼近性。


  其次,從題材上區別。政務報道、經濟報道,重大政治事件、政要人物、重大典型的報道等,因其題材的重要和嚴肅,不適合方言以及未得到社會確認或公認的新詞匯的使用(政府文件首創使用的新詞除外),而與之相對的社會新聞、文娛新聞、體育新聞、普通人物新聞,以及副刊文藝類作品,則因為刻畫人物獨特性格的需要,或者因為人物、事件所涉及的新詞報紙不能回避等,就可以適當使用新詞匯和方言。


  再次,在體裁上,適合的語境有的還要依題材而變化。比如言論類,社論、本報評論員、述評等,絕大多數不適合使用方言和新語匯,但是一般的短評、編輯評點和時評等則可以根據報道內容而有選擇地使用方言和新詞匯。而消息、通訊類則一要依據題材而定,二要看報道中有沒有生動展示某個人物特殊身份的需求。


  最后,是新聞稿件的各個部分。引用新詞或方言最多的當是標題制作,因為標題簡練生動的要求與新詞語和方言的特點很吻合。其次是體現人物身份特征的對話,新聞應該營造一種貼近性強、針對性強的口語環境,使人物的語言生動、貼切,個性特點突出,新詞語尤其方言是很好的選擇。


  ?合乎漢字的特點


  漢字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的最大區別,就是它是表意的方塊字。報紙作為公開出版物,肩負著語言規范的重任,因此,筆者所說的開放地對待報紙“雙言現象”也同樣是建立在保護、純潔我們民族語言的基礎上的。方言本就是漢民族語言,沒有這個問題,而新詞語尤其是其中的網絡語言則要嚴格甄別。筆者認為,像“美眉”之類的語義優美或“酷”之類擴展了漢字語義的詞匯,已經為網民和普通群眾所認可,報紙可以適當使用;而像“PK”之類的字母詞語,雖然在一些新詞語中有借用外來詞語的,如“WTO”、“CCTV”等,筆者以為報紙不能媚俗,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而以“對決”之類的近義詞來代替,或者像“沙發”、“咖啡”那樣用音譯的方法來代替;至于網絡語言中的“火星文”,筆者以為,就像有關專家所說的,這些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網絡方言”,那么就讓它在網絡上存在,而不必見諸報端,除非遇上了必須引用等不可繞開的問題。


  注釋:


  ?楊婭妮:《淺談漢語新詞語發布的詞匯學意義》,中國語言文字網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楊光先生在2004年國際世界語大會上的講話


  ?錢乃榮:《論語言的多樣性和“規范化”》,2005年第二期《語言教學與研究》


  (作者系江蘇省連云港日報社副總編輯)




閱讀:
錄入:湘里伢子

語網特別申明:各專欄專輯作者文責自負,對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權,在語網的發布不影響其再版權,即作者還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發布或轉載文章,但這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來函聯系。

評論 】 【 推薦 】 【 打印
上一篇:王蒙:漢字有點亂套了

下一篇:翟華:漢語拼音有軟實力也有軟肋
相關文章       方言 
發表評論


點評:
 
字數(限500字,建議200字以內):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站內查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