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书同文问题,首先是要不要统一文字,然后才是如何统一文字。
有一种说法:繁体字是汉字,简化字也是汉字,简化字和繁体字都是汉字,只能算一种文字,不存在统一的问题。
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是汉字,究竟算两种文字还是一种文字,这只是概念问题。国外进口用品的说明书,常常可见分别用英文、日文、简化汉字、繁体汉字四种文字来表述的。每当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就不禁泛起一丝悲哀:同样是汉字,为什么要分化为两种?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和秦文字也都是从周文字发展出来的汉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并不讨论它们是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字,只要求凡是跟秦文字写法不同的,都要改为以秦文字为标准。在书同文的问题上,纠缠概念没有多大的意义,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统一规范的标准?
如果不考虑文字规范统一工作的难度,毫不疑问,文字规范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但如果考虑现状,就难免出现某种疑虑。其中最主要的疑虑大概有两点:一是以哪种规范为基础,二是统一之后如何适应新规范。
第一个问题,涉及所谓“自尊心”。因为在有些人的意识中,繁体字被视为台湾的文字,假如统一方案要让大陆人民接受“台湾的用字”似乎有碍面子。上文已经指出,传统汉字是全中国人民共同使用了两千年、大陆至今仍然在学术领域和某些民间使用、将来也一定会继续使用下去的文字,所以,不论以哪种汉字为规范标准的基础,或者把两者加以综合改造,都是以中国的文字为标准。要说面子,一国两字的状况只能令所有中国人感到尴尬,只有统一的汉字才能让全中国人民共同扬眉吐气,立于世界之林。
第二个问题是常常被挂在嘴上的:简化字已经通行了半个世纪,大家已经习惯了,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改变习惯的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繁简字之间的字形差异,绝大多数只是手写体性质的差异,如“紅红、簡简、揚扬”之类,阅读上是毫无障碍的。传统汉字从汉代以来使用了两千年,1956年政府宣布使用简化字,大概只经过三五年的过渡,全民就在日常生活中适应了简化字。由此可知,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适应,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有人举“象-像”的用法为例,想表明即使是个别地恢复繁体字的用法也会引起用字混乱。其实,“象-像”两字的用法本来就是不严格区分的,“象……之形”和“象形”“形象”等用法,历来就用“象”不用“像”,倒是新的规范硬要严格区分(事实上是难以严格区分的),才造成了使用者的无所适从。
即使汉字的统一真的会带来一时的不习惯,那也只是暂时的困难。多年来有些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普通场合采用繁体字,民间尚且大量采用繁体字;如果管理部门不加限制,乃至采取中小学生学习外文一样的政策,适当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传统汉字的教学内容,就不会出现使用上不习惯的问题了。我国大学的文科学习,传统汉字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否则文史哲和语言文字学的学习就难以深入。读书认字的这一关,按理是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完成的,本来就不应该推到大学阶段才来补习。
在刚刚进入21世纪时,周有光先生就提出口号:“书同文是21世纪必须实现的目标。”汉字规范标准的统一,从长远来看,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应该为实现大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应该成为书同文的促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