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不识繁体字事件和网民宽容缺失

[日期:2007-04-18] 来源:东北网  作者:沐若霖 [字体: ]

  4月15日晚上举行的第26届香港金像奖颁奖礼的现场可谓波澜不惊,只是作为颁奖嘉宾的张靓颖在和陈坤一起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以及最佳音响效果奖的时候屡屡出错,令现场有些哗然,还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口水仗。

  当晚,张靓颖在和陈坤一起颁最佳视觉效果奖时,获奖人名单里有邹志盛和佘国亮两个名字(繁体字分别写作“鄒志盛”和“佘國亮”),从现场视频来看,张靓颖念到“邹”字时显得很为难,并向陈坤请教,之后又把“佘(shē)”字读成了“yú”音,“国”字的繁体也看不懂,就又向陈坤求援。在一连串的失误后,接着颁发最佳音响效果奖,张靓颖把获奖者Nakom Kositpaisal的名字结结巴巴读完后用英语尴尬地对陈坤说道:“Right?”意为“是这么念的吧?”由此,一些网友引经据典,认为张靓颖不会读繁体字和英语不流畅显得很没文化,丢了内地人的脸。

  Nakom Kositpaisal是泰国人名,本身拗口加上第一次接触,读的不流利情有可原;而事实上,国内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了张不认识“鄒”和“國”两个繁体字上,最甚者称:“居然连中国的‘國’都不认识”,让人觉得偏激之余又难禁莞尔。

  笔者以为,如果考虑事前没有颁奖准备(经纪公司言)、第一次接触名单、现场紧张和看见繁体字发蒙等因素,一个内地年轻人读不上或拿不准两个繁体字的发音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更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丢了内地人的脸”的高度。而与此相对应,一部分内地网友的言论实在让人觉得不塌实,过度的敏感、狭隘和偏激萦绕在字里行间。

  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宽容的缺失。内地从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审订通过开始,简体字就已经全面取代了繁体字,内地人熟悉繁体字固然显示所学宽泛,不认识繁体字也不丢人。在繁体字问题上,是“应该”会,而不是“必须”会。心平气和的说,如果当时换10个和张同龄同专业学历的人上去,能第一眼读准“鄒”的人该也不多。所以,实在没必要对这件事小题大做、耿耿于怀。

  中国人一直推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说“设身处地,以己度人”。为什么现在很多网络上的人和事都苛刻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了呢?即使是在网络上,即使是不必对自己说的话考虑负责,即使一定程度上可以率性而言,但我们不应该丢掉起码的一些美德,比如宽容。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影响

下一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关文章       繁体字  繁简之争  简繁转换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