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向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确实,《出师表》的催人泪下,在于浸透字里行间的“忠”。固然,这是对先帝刘备“三顾之恩”的报答,但首先是因为有了君臣之间的肝胆相照,诸葛亮才会不负白帝托孤之重,去全力辅佐刘禅。这种“忠”,显然并不能简单地贴上“愚”的标签。
而且,诸葛亮的“忠”也并非只是对君主的“忠”,其实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忠”。复兴汉室,统一天下,既是刘备的大业,也是诸葛亮人生理想的“壳”,他是要借此实现国家快速的安定和发展。也正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他才兴兵北伐,因此,《出师表》中的“忠”,其实质是恤民爱民、大仁大义。因此他被称为“千古第一人臣”,千百年来,为人民所喜爱。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陈述,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如此清醒直言,又何“愚”之有?
显然,诸葛亮的“忠”体现出的是对家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名句才会令人荡气回肠,《出师表》因此而千古不朽,每每让人心潮激荡。因此,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可以说,《出师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励志名篇。
当然,《出师表》中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但我们完全不应该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苛责古人。否则,几乎没有一篇古文能有资格作为今人的范文。实际上,《出师表》传诵至今,一代代人从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并不见谁感染了“愚忠”,或者成为“好战分子”。而在当下开放多元的时代,竟担心思维活跃的初中生,会被一篇古文所“误导”,尤其荒谬。其实,在传统文化观念日渐淡薄的今天,《出师表》之类经典的熏陶和滋润,更是不可或缺多多益善。身为历史学的老教授,居然要对初中生封杀《出师表》,如果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那么其无知,实在令人惊诧。
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 来源: 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