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赛事的语言环境建设富有成效。2003年正式发布的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文化与奥运理念完美结合。2006年发布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显示出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中华文化内涵。
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初译为Friendlies,英文意思与“福娃”的中文本意相距甚大。北京奥组委听取各方意见后,从善如流,2006年10月决定用汉语拼音“Fuwa”代替Friendlies。这不但发挥了汉语拼音的特殊作用,而且也更有学理和法理,更具国际性,因为《汉语拼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为满足奥运会的语言需求,成立了“北京奥运培训协调小组”,并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语言培训。到2005年底,北京市外语学习者已过410万,接近常住人口30%。2006年7月,北京市建立了200余所奥林匹克示范校,还将对商贸、旅游等11个行业近20万人进行培训。出版了《北京奥运会英语口语读本》、中英两种版本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发行了9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委托了奥运会翻译服务供应商和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中英法3种文字的北京地图及奥运术语。并考虑组建手语翻译队伍,2006年免费培训1 000名手语志愿者。
2006年11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商业服务业、体育场馆、医疗卫生等公共场所的英语标识作出了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地方标准。
奥运语言服务和语言环境建设是个大工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和完善。例如:中国运动员人名拼写规范,体育术语的汉语规范,国外体育组织、运动员的译名规范,北京市路名罗马字母转写系统的规范,怎样满足奥运会期间外国朋友的汉语学习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