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国公布推行第一批简化字以前,海外华人地区的学校教学和书报印刷采用繁体字,以致给学习中文的海外学生造成一种误解,以为汉文繁体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字体,也是现代汉字的主流。
事实上,繁体字省略笔划而成为简写字(简化字),是我国特有的方块字本身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适应文字进化弃繁就简的规律,体现出汉字的强大生命力。这种演变局限在传统文化体系范围内,也就是说,并没有脱离汉字的传统造字原理,对于促使社会的进步,也起到积极作用。
汉字的演变,从锲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字,到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战国以前多为大篆,战国以后出现小篆),及至秦始皇时期小篆与秦隶的并用。凡刻写在甲骨、青铜、简帛和碑石上的各体文字,都在字形变迁中,出现过省却笔划的书写,如甲骨文字基本上是象形文字,有些字显得繁复,有些字则简单,这画象的繁杂和简括,已体现繁写和简写情况。周代的籀书(大篆)不少字形与甲骨文的形象文字相近,也有较多的字开始符号化。战国文字则以大篆为基础,在笔划上进行了省改。到了秦代,将战国时期各国自行的文字混乱现象以“书同文”的要求,进行统一整理,推行了比大篆多处省笔的官方文字——小篆。当时,民间还流行着一种脱胎于篆文的隶书,人称秦隶。以上各体文字在史学界称为古文字。
汉承秦制,依据传统的书写方式,又在秦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兼取帛书和简文上的一些简化字,形成一种拉直笔划、方折弧角的汉隶。这是我们今天通称的隶书。中国汉字的字形演变到隶书才真正成为方块字,才有了明确的笔划数道,才有了都能辨别的偏旁部首,才有了根据部首编目审定字形和便于查检的最早字典——《说文解宇》。随后出现的楷书,正是在汉隶字形框架结构范围内,删繁从简,加以规范,省笔顺笔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汉字楷书字形,对于一些隶书文字,多少还能辨认;再往上溯,一些金文、甲骨文字个别字,从字形上多少也能揣度。这是由于楷书的字形,并不完全脱离古文字造字范畴,如果要说传统文字,楷书的出现,体现的就是汉字传统的承传。
其实,汉字字形的简化,不仅仅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产生简化笔划的现象,即在同一种字体,如甲骨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自身也会不断地简化。甲骨文字目前所见是商代中晚期用字,其中的“车”字,就不难看出其形象的一再简化。复杂的车字,画着一根横轴,三个车轮,一根直辕,还有缚在辕上的车衡和两副套在马脖上的车轭。渐次简化为一根横轴,两个车轮,一根直辕和一根车衡,减少了车轭,笔划省略很多,但是,仍保留着车辆形状。篆书中的甲骨文痕迹还比较明显,尤其是大篆,有的车字,同样画了车轮、车辕、车衡和车轭。西周晚期,金文中的车字仅见车轮和辕、轴,已显象征性,会意成分增多。及至秦系文字(指自春秋战国到秦始皇时期)上承商周古文字,下启汉魏隶书。其刻在石鼓上的秦国《诅楚文》中,已将车字写成“卓”字了。从春秋开始,缯帛和简牍等书写材料逐渐在民间广泛使用,民间书写没有官方文书的字迹规整,出现了更多省笔的字,包括偏旁部首,如“言”的偏旁 (表二)。这类字,通称俗字,也称别字,说明与官方正式书写有所区别。纸张的出现,运笔较为自如,书写简便。因而走笔见快,草书渐现。值得重视的是,当时使用的一些简化字也常常用在政府部门往来的文书中。正如汉人蔡邕在《独断》中所说:古时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以篆书之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所谓“赴急之书”,就是写成俗体简化字,省笔易就,缩短时间。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要求提供信息数量骤增,即在平时往来交际,同样需要书写时能够省时省力。简化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时而起,因需而成。甲骨文自身一些简笔变化说明,笔道的递减,最初在形象字体阶段,已见端倪。
简化字在民间的普遍流传,约定俗成,遂被社会公认,兼受爱好书法的文人倡导,更加普及。时今沿用的简化字,几平都有源可溯。如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保存了相当多不同时期的简化俗字。其中笔道的删繁,或省一竖,或减一横,绝非任意为之,而表明一种合理调整。诸如现代简化字的笔、乱、怜、断、龙等字,早在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碑刻上就予以了简化。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新造的字,似乎置汉字的古老造宇传统于不顾。显然,这是一种偏见。政府公布的几批简化字,经过严格审定,是根据干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已久并为大众乐于使用的一些俗体字,或直接录取,或改动一二,或综合成形,完全符合文字发展过程中弃繁就简的规律,符合现代化读写的要求。不仅如此,今日使用的汉字中,许多笔划较少、字形简单的字,如日、月、王、宫等;在商周两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已见此等写法,那是二三千年前的成形文字,历经篆书、隶书和楷书演变,一直保留下来。所以,今天我们偶然见到一些远古的文字,并不产生一种完全陌生的感觉,多少能从中认出几个熟悉的字形,辨其原意。这充分说明,汉字虽然经过多种字体的嬗变,其书写规律仍是一脉相承,不废偏旁部首,不改变字体结构笔道。重要的是,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能数出固定的笔划数目,不允许任意省减。
从汉字经历几千年的字体演变,弃繁从简的过程,自古至今,代代相继,正是反映丁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演变,适应时代变迁递进,因而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求其源,究其理,充分证明汉字的简化趋势,与社会的推进是同步进行的。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彼此消长,事实上,也是广大人民智慧的创造,应该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