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与中华传统文化
朱仁偕
一位外国人出席中国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娘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只好具体地说:“鼻子很美,眼睛很美,耳朵、嘴巴都很美。”这个幽默故事说明,由于文化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哪里,哪里”在这里表述的是“您过奖了,我没有您说的那么漂亮”的意思。中国的演说家在国外演讲会发现听众对他讲的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而在国内讲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最主要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既然承载着文化,就必然携带其所承载文化的特质。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民族的特征,反映着那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表述着那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记录。一些古姓如“姜、姬、姚”带女字偏旁,暗示先民曾经历过母权社会;“男”字由“田”和“力”组成,“力”的本义是一种农具“耒”,“男”字反映了农耕时期的生产方式;“嫁”字从女从家,是“女字出嫁”,意味着在父权社会里女字有了婆家才算回归了自己的家;“婚”从女从昏,告诉我们男女交合应该在昼夜相交(阴阳交替)的时刻举行结婚仪式,至今天津和南方仍沿袭黄昏时刻举行婚礼的习俗。中国人对亲属身份的称谓有完整的系统和精细的区分,如对长一辈的亲属就有“伯、叔、舅、姑、姨、婶、妗”等不同的称谓,另有“姑表、姨表”的不同亲属系统,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宗族宗法的高度重视。封建社会里,“朕、寡人、后、妃、辇、薨、诏、谕、御”等许多字眼都是百姓不能使用的皇家专用词,也是皇权至上的法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体现。在君臣阶级、文修武治、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礼仪交际、琴棋书画、节庆民风等各个方面都有完整的制度或习俗,而这些都深深地融化在汉语言文字里。例如对60岁以上老者的祝寿语有“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米寿、白寿、茶寿”等多种说法,反映着民族语言独特的文化含量。
汉字体现出我国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金字旁的字都与金属有关(如“金银铜铁锡”),石字旁的字都与非金属有关(如“石砖砷砂砾”),木字旁的字是木本植物(如“松柏杨柳桃李杏”),草字头的字是草本植物(如“芍药芙蓉兰草花”)。“棉”原指木棉树,草本的“棉花”是中古以后才从西域引进的。从汉字的偏旁可以推想出相关的事物,如带“缶”的字如“缸、罐、罈、罇、罍、罂”,可能不认识这个字,但可以推断是陶器一类的器皿。
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阴阳五行、乾坤八卦简洁地描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朴素认识,儒道墨法诸子百家展示出对人生和治世的真知灼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着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哲学思辨。
从风骚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戏剧,从五音十二律到敦煌壁画,从勾股定理、圆周率、地动仪到四大发明,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到赵州桥、圆明园、天坛,从扁鹊、华佗、张仲景到孙思邈、李时珍,从孙武、韩信、孔明到岳飞、戚继光,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医学、军事诸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这些都蕴含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言文字典籍里。
汉语是有声调语言,调值的变化带有天然的音乐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音节,其普通话读音没有复辅音和塞音韵尾,元音占优势,听觉上响亮舒缓,抑扬有致,节奏分明,便于平仄交错和合辙押韵。古人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汉语的这种艺术特质,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歌与散文,体现了汉文化独有的审美情趣。诵读经典诗文既能使人汲取精神的营养,又能使人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语言和文字还反映着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取向。比如,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动物神,古代常用来做君王的代表,近代以来成为中华民族自视的象征,中国人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西方人看来,龙(dragon)却是凶残的古怪野兽,是邪恶的象征。再有一个例子,汉语里带“狗”字的词语似乎就没有褒义的,如“走狗、疯狗、狗官、狗屁、狗男女、狗腿子、狗汉奸、狗屎堆、狗头狗脑、人模狗样、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犬吠日、狗胆包天、狗眼看人低”等,“狗”常用作骂人的字眼,这一点令十分喜爱狗的欧美人十分不解。
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例如建筑物就有“房、屋、室、厅、堂、殿、宫、观、庵、斋、庐、所、榭、楼、阁、馆、厦”等多种名称,关于“手”的动作就有“拿、握、搂、抱、拖、托、捏、掐、夹、攥、捶、拍、拧、挠、抚、弹、敲、拽、拉、抻、扽、掏、抓、端、捧、抬、举、揣、撩、抽、点、指、插、摆、摇、摁、按、捂”等几十个动词,用于事物名称的量词也多如牛毛,这些都反映出古人对某类事物的精细讲究。还有,汉语里有很多敬语、谦辞,体现着中国的礼仪传统。对交谈对方称“您、先生、阁下、老人家、大人”,自称则说“我、在下、敝人、鄙人、老朽”;旧时下级官员称上级官员为“大人”,自称“下官、卑职”;称对方的家为“府上”,称自己的家为“寒舍”。不懂得这些,就会出笑话。曾有一个博士生到老师家请教问题,一进门就说“我是来不耻下问的”,气得老师七窍生烟!
汉语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方言中的地名、人名、习俗、戏曲、曲艺、生活事物名称、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等差异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和妙趣横生的历史、地理和民风民俗。
外来语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时期从西域、印度、欧美、东洋传入汉语的外来语记录着中华与海外在民生、宗教、政治、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广泛交流的历史印迹。
因此,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某种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只有深入了解那种文化才能准确生动地使用那种语言,而熟练掌握那种语言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那种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用汉语汉字记载的,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是共生共长的孪生兄弟,学习好汉语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选自北京市语委办组编的《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该书将于近期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