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也就是说繁体字在特定环境下还是可以用,我们并没有禁止。而简体字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简单快捷。下一个问题就涉及到,为什么简体字出现了50年,海外华人还是使用繁体字呢?
苏培成:这就是一个历史演变的结果。华人社会,大陆的和海外的,在用人习惯上有一些差别。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一个历史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演变,都有它的演变过程。海外的华人很多是旧中国时候出去的,在海外生活了几代人,他们在大陆或者在海外,过去主要通讯是用繁体字,这个影响、这个传统不是几年可以扭转的。但是你要注意,事情正在起变化,也不是铁板一块。改革开放30年,我们大陆很多人到了海外,是“新华人”,这些人在大陆学的是简化字,他们到了海外已经把简化字带到了海外。
我再讲一个情况。1985年人民日报决定出版海外版,1985年之前人民日报只有四个版,1985年决定面向海外的读者出一个“海外版”,7月1号创刊,当时考虑到海外很多老华侨不熟悉简化字,所以,1985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繁体字,这个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但是人民日报也不放弃利用报纸宣传简化字,在报纸上有繁简字对照的栏目,让海外读者慢慢也接触简化字。过了七年,人民日报觉得读者用字的习惯有了重大的改变,从1992年7月1日开始,改出简体字版,一直到现在。由繁改简,受到读者的抵制还是受到读者的欢迎?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因为海外华人读者的习惯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外国朋友都在那儿热心学习我们的简化字,海外的华人感到祖国强大了,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更密切了。他们当然也愿意接受简化字。社会在起变化。过去海外很多地方学汉语,用的是台湾的教材,上面是繁体字。这些年,大部分用台湾教材的学校都转用大陆的教材,大陆用简化字。大陆的普通话、简化字、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里面现在已经占到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我说事情正在起变化。就汉字来说,正在进一步向推进简化字这个方向发展、变化。从海外使用简化字逐渐增多的情况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汉字已经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主持人:季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想请您就这个问题谈一下。
苏培成:这个问题可以仔细研究,因为网上有些帖子,我也看到了。下面谈的也不一定十分合适,请各位批评讨论。季先生认为我们走入歧途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简化字,一个是拼音化。但是季先生这次谈话总体来说是谈简化字。他这儿提了一下简化字,下面就再也没有谈拼音化。拼音化问题也是语文改革要考虑的一个内容。我想今天就暂时先不谈拼音化。
下面,结合季先生这个意见,我们主要谈简化字。季先生说,简化字走上了歧途,意思就是说这个事是不正确的。刚才我说了几句,就是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我们推行简化,符合这个客观事物。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说走入歧途恐怕不一定合适。
下面是季先生的理由,他说,“我们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什么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这句话,我觉得要分析。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过去说一天等于20年,今天的科技发展不是古代所可能想象的。今天中国融入了世界,全球化是大趋势,这不是过去封建社会,我们可以闭关锁国,现在不是那种情况了。祖先用了几千年没感到不方便的事,到今天我们改进了,这样的事多极了。祖先点油灯,我们今天点电灯;祖先出去坐马车,我们坐汽车、飞机;我们今天打电话,祖先有吗?我们今天可以上网,我们有电脑,祖先有吗?祖先留下优秀的东西,我们要继承。物质文明今非昔比。我们不可能回到200年前、500年前那样的生活中去。所以说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我们就不能改进了吗?从总体来说,这个命题恐怕很难成立。
再就语言文字来说,我们汉字用了3000多年,祖先没有感到不方便,为什么现在要简化呢?我体会季先生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我要告诉各位,3000多年的汉字,并不是停滞的。3000多年汉字是不断地在发展。不是古人3000年前就是我们现在的繁体字。如果认为我们这个繁体字就是3000年前的字,就是老祖宗用了几千年了,一直没改,这是误解。现在看到最早成批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代表就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到了商周。另外铜器上的金文,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文字。秦始皇是用什么统一的文字?是用我们今天的繁体字吗?那时候根本没有繁体字。历史上说秦始皇是用秦代的小篆,实际我们现在看到出土的大量的战国秦代的缣帛,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时候,隶书已经使用得很广泛了。到了汉末、魏、晋、三国的时候,楷书出现了。汉字几千年一直在变化,不是祖先用繁体字几千年,繁体字的出现是在汉末,当然到现在应该说年代已经不少了。同时,又有了行书和草书。到了近现代,汉字楷书作为我们正规体没有发展,但是简化字在逐渐增多。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我认为,到今天,在中国大陆,汉字已经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这和过去祖先的不一样了。祖先受当时时代的局限,他也觉得繁体汉字笔画繁多,学习应用困难。但是他没有条件、没有办法。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掌握汉字发展的趋势,为了提高全民文化,普及教育,大力推行简化字。这是一种进步,你怎么能说祖先没有用,我们就不能用呢?
另外再看一看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们的主管部门这几年做了中国语文生活的调查,我和各位说一下。调查的结果是,现在就全国抽象来看,平常写字用简化字的人占到多大的比例呢?占到了95.25%。平时写繁体字的人占多少比例呢?占0.92%。平时繁简两体都写的人占3.84%。这个数字非常说明问题。全国写汉字的人有95%都接受了简化字。他们没想到这是不是祖先遗用了几千年,他们只觉得文字是一种工具,只要好学、好用,我就要利用它。所以我觉得季先生这个话,各位还可以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季先生下面还说,“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我看了以后,我也想了好久。我觉得人民政府推行简化字,实际是为了追求效率,变汉字难学难用,希望它变得简单一点、好学一点。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才有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
2020年,我们国家要初步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有效率,我们怎么不追求效率呢?语文是一个工具,人家两年就掌握了语文工具,我需要四年。我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呢?我掌握同样的工具,我掌握的时间少一点总比多一点好吧?我腾出时间可以学别的。我运用这种工具的时候它很方便,比很困难总是好吧?实际你看,一种文化工具只要好学、便用就会不胫而走,这是自然的。谁挡也挡不住。我刚才说,95%以上的人平时都写简化字,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果,就是因为简化字学习比较方便、使用比较方便。所以,追求效率不是坏事,是好事。简化字明明效率比繁体字高,我们为什么放弃它不用呢?而且我刚才讲,我们并没有废止繁体字,该用的场合照样用,你做书法艺术,写繁体字完全可以,你还可以写甲骨文,但是我们还是提倡用简化字,这个一点也不矛盾。
我体会季先生背后这个话,说“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好象他是不是也承认简化字好象效率是高一些?我体会,季先生主要是从继承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说的。过去我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我们传统文化都在古书里面,古书用的是繁体字,不认识繁体字,书你都读不懂,你怎么继承传统文化呢?我想他这句话还是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讲。简化字虽然效率高一些,但是它不好,它有负面的东西,它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季老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果我的体会不错的话,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一些网友存在一种模糊认识。
借这个机会,我也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这方面我们和季先生没有分歧,我们非常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宝贵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传统文化里面都是精华,没有糟粕。我们继承是继承精华,我们扬弃糟粕。
那么,不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没法继承传统文化了呢?从这个角度看是对的,书都念不懂,还继承什么?可是反过来,还要再深入考虑一层,你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能读懂书?是不是就能继承传统文化?其实这里的问题很复杂。我们传统的古书,里面用的是古代汉语,它记录的语言是古人的语言,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语音、词汇上,还是语法上。你认识繁体字是不是就能读懂古书了呢?不是这种情况。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字以前,好象大家用的都是我们现在说的繁体字。那时,是不是人人都能读古书呢?不是的。今天,台湾不承认大陆简化字,它用的是传统的正体字,实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繁体字。台湾的老百姓、一般的学生,是不是都能读古书?不是的。我举几个例子,儒家的经典在封建时代集中在13部经书中,叫《十三经》,第一,《十三经》里面《尚书》一开始的“尧典”,一开始四个字叫“曰若稽古”,这四个字都没有简化,我们都认识。你认识这个字,你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恐怕没有学过古汉语的人,虽然你认识字,但是你不了解它什么意思。《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叫“七月流火”,这经常在报纸被人引用,而且常常被人用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到了农历的七月,就是夏历的七月,“火”不是着火的火,天上一颗亮星叫大火星,到了七月,它已经往西偏了,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慢慢凉了。很多人说到了夏天很热,说你看现在“七月流火”,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你认识繁体字并不一定就能读懂书。你认识“七月流火”,但是你把它讲错了,为什么?因为流火的含义和现在不一样了,七月的历法和现在也不完全一样。我想用这两个例子说明。
怎么才能读懂古书呢?当然你要学繁体字,但是远远不够,还要学一大套知识,还要学我们传统的文字学、音律学、训诂学,还要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还要学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要下很多的功夫学习古代的文化常识。慢慢地逐渐才能读懂古书。不是任何认识繁体字的人直接拿古书就能念。我们北大给学生开古汉语课,最少要给学生讲一年的课,有的时候要讲一年半或者两年,学生还爱做作业、做练习,慢慢地才具备了初步的阅读文言文古书的能力,所以这是一个高门槛,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跨过去的,当然你具备这种能力,这很好。但是多数的人很难具备这种能力,因为他要从事各种各样的事业。必须具备这种能力的是什么呢?就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需要读古书的那些专家学者,他能够运用自如,他能够理解古书的意思。所以我刚才说的这一点请各位网友考虑考虑,不认识繁体字不能读古书,认识繁体字也还是不能读古书,我们怎么继承传统文化呢?
其实继承传统文化,一直就有两种办法,哪两种呢?一种是直接继承,一种是间接继承。直接继承:就是研究古代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能读懂古书,懂得古代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他们读古书,把他们的成果用我们现在一般民众了解的简化字写成著作向社会传播。而绝大多数的人,我们的工人、农民、战士、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认识几个繁体字也好,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也好,他们是通过读那些专家学者研究古代文化的专著,间接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这也不是贬低我们广大民众,专业有分工,就好象所有人不可能都成为顶级的数学家。一点也不奇怪。过去我们就是通过这种办法,一般民众接受传统文化,今后也还是这种办法。如果照季老关心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是很好的,我们对他表示敬意,但是如果出于这种目的,把简化字也反对掉了,我们大家享受不到简化字的方便,我们都写繁体字,又回到1956年以前的情况,而这样做的结果呢?我们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直接读古书,简化字也丢了,古书也没法读,这不是两头落空吗?这样对于我们广大民众来说,你觉得是有利还是有弊呢?简体字明明方便,我不用,我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把古书拿出来,你还是读不懂,你不可能专门拿出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古代传统文化,但是你想研究也可以,没有人限制你。所以我认为,从国家语文政策来看,从我们语文生活实际来看,恐怕季先生这种说法是不是还可以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