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学习繁体字不应从小学生开始

[日期:2008-03-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龙云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来源:羊城晚

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们似乎特别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这边厢,粤剧应否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的争论才刚刚落幕,那边厢,又有委员提出要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委员们仿佛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把我国所有的历史文化知识都能统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们的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的下一代本已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又怎能满足大人们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呢。

繁体字目前主要在香港和台湾使用,而中国大陆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全面推行简体字。按理说,当年的人们对繁体字应更为熟悉才是,但为何我国最终还是采用了简体字而舍弃繁体字呢?当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认为文字只是个工具,越简单实用越好。事实上,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何况,在现今的社会,太繁琐的文字并不利于交流、更有碍于社会进化和发展。自从简体字在我国正式代替繁体字,成为中国大陆统一文字后,联合国随之也以简体字作为汉字标准。由此可见,采用简体字是遵循了文字的逻辑演变而成的,决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决定。事实上,亚洲的许多国家也在不断地简化汉字,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等国都在让国民学习简体字,可见汉字由繁变简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简体字只是为了学习方便而已,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并不是“正宗”的汉字。这其实是对简体字的了解不深所造成的误解。其实,所有的简体字都是直接从古代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以前的一些古籍中的标准字和一些草书的正楷体。所以,简体字与繁体字一样,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简体字都是经专家学者研究后制定出来的,因此比繁体字更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学过简体字的人,都能看明白繁体字文章,无需特别学习。更何况,现代社会讲求快捷、简单的沟通交流方式,而繁体字由于笔划繁多,造成书写不便的困扰。因此繁体字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当然,学多一样东西总比不学的好,笔者并不反对那些对中国文字感兴趣的人学习和研究繁体字。但是,以上二十一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的提案,笔者却不能赞成了。现今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已经很重。语文、数学、英语三座大山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平时家长要他们课后参加不同的兴趣班、画画课、弹琴课等等一系列课外教程更使他们的童年失去斑斓的色彩。小学生在六年语文课的学习中,除了要认识文字外,还要学习造句,继而写作等等的学习任务,如再要求他们加以学习繁体字,不但会加重他们学习负担,更容易使他们对文字产生混淆,有可能会造成简繁不分的情况。故此,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并不适合。

笔者以为,繁体字可以让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专门学习和研究。但切不可从小学生中开始,毕竟繁体字已经被简体字所取代,末来的社会也不会大量使用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并不是一门必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无须让小学生再为此担负无谓的压力,毕竟,他们的学习压力实在太重了。

来源:金羊网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王建华代表:尽快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

下一篇:繁体字提案也值得尊重
相关文章       繁体字  繁简之争  简繁转换 
本文评论
  邓伟林   (邓伟林 ,2009-02-22 )
  自己的東西自己不保護,還成天想著怎么消滅它,真讓人無語。   (路人 ,2008-11-23 )
  笔者的观点最终导致,中国悠久文明的灭亡   (Angel ,2008-09-25 )
  胡说八道,什么作者。完全不知道当初为什么推广简体字,历史没学好,也不能不知道文革是咱们历史上的惨剧。   (大张 ,2008-09-11 )
  深有同感   (阿瓦 ,2008-03-20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