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京剧艺术

[日期:2010-07-03]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邱崇丙 [字体: ]

演员和流派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这一国际形势也影响到中国,紧接着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展开了批判,而作为民间艺术的京剧,反而能够赢得观众,得到更大的发展。民国前期(抗日战争以前),可以说是京剧发展的全盛时期。优秀演员大量涌现,京剧流派异彩纷呈,其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和马连良。

梅兰芳(1894~1961),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京剧世家。十岁登台,工花旦。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了江南。1914年再次赴沪,演出了《贵妃醉酒》等戏。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赴沪,连唱45天。

1918年后,移居上海,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利的唱腔,形成典雅优美的梅派。梅兰芳的成功,使旦角戏逐渐主导了剧坛。

1919年4月,梅兰芳应邀赴日本,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京剧艺术首次向亚洲地区传播。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4年他再度率团到日本演出。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与程砚秋(1904~1958)、尚小云(1900~1976)、荀慧生(1900~1968)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都是男性演员。男性演员饰演旦角,原是京剧的传统,旦角梅巧玲、王瑶卿、陈德霖、王蕙芳、朱琴心、徐碧云,都是男性演员,四大名旦则是集大成者。他们同时也就是四大流派,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由此形成。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演出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赞扬中国的京剧艺术,美国有两所大学还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梅兰芳和齐如山(1875~1962)、余叔岩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成立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国剧画刊》,创办国剧传习所,进一步弘扬京剧艺术。“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京剧不仅传播到日本,而且越出亚洲,扬名于欧美。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于1938年赴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北平解放后,他应邀北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在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再次到日本演出。1961年在北京去世。这是一位造诣极高热爱祖国的戏剧艺术家。

与四大名旦并列的还有四大须生。

老生余叔岩(1890~1943,余三胜之孙)、高庆奎(1890~1942)、言菊朋(1890~1942)、马连良(1901~1966),20年代被称为“四大须生”。他们在谭派(谭鑫培)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30年代末,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1906~1977)、奚啸伯(1910~1977)、杨宝森(1909~1958)又被称为“四大须生”。师宗余叔岩的,还有女性须生孟小冬(1907~1977),也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社会上还有“南麒、北马、关东唐”之说,南方的麒麟童,即周信芳(1895~1975),北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1903~1970),以工老生而闻名全国。

马连良(1901~1966),回族人,久负盛名。8岁入喜连成(富连成)班,14岁开始主演老生。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出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6年筹建新新戏院,1938年演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苏武牧羊》亦遭禁演。

抗战胜利后,在北平、上海多次参加义演。因赴伪满演出一事受诬,到1947年始得澄清。1948年冬,赴香港演出,因病滞留。1951年,马连良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经深圳到达广州。回北京后,1952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赞扬。同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演出。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二团、三团合并成为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文化大革命”初期,马连良受到迫害,于1966年12月逝世。

马连良原宗谭鑫培,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刻苦自砺,并观摩余叔岩的演唱艺术,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他的演唱从容舒展,饱满酣畅。念白抑扬合度,顿挫分明,优美传神,富于生活气息。扮相华贵,台风潇洒,举手投足,都能恰到好处。水袖、甩发、帽翅、髯口、大带、穿脱褶袍,以及使用各种道具极其纯熟。出场、亮相、台步、身段、下场的动作,讲求稳健,强调一台戏的整体美。马连良代表了老生表演艺术的顶峰。

武生杨小楼(1878~1938),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此时京剧界把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又称为“三大贤”,而更为普遍的认同,是把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称为三大贤。

1936年秋,北京京剧爱好者及广大观众投书报社,倡议选举京剧童伶(青年演员),富连成社与北平《立言报》社主持这一活动。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近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角冠军为王金璐(1919~),亚军为叶世长,即叶盛长(1922~2001)。旦角冠军为毛世来,亚军为宋德珠。净角冠军为裘世戎(1920~1982),亚军为赵德钰。丑角冠军为詹世甫,亚军为殷金振。接着《立言报》又主持选出李世芳(1921~1947)、张君秋(1920~1998)、毛世来(1921~1994)、宋德珠(1918~1984)为“四小名旦”。

这一时期的演员众多,其中有的已经谢世,有的离开了舞台。有的在1949年以后,仍然继续演出。列举如下。

旦行中有金少梅(1926年曾与孟小冬组班)、碧云霞(1913年进京)、琴雪芳(1905~1931)、阎岚秋(1882~1939)。旦角由女性演员扮演者逐渐增多。雪艳琴(1906~1986)、新艳秋(1910~2008)、章遏云(1911~2003)、杜丽云(年长于杜近芳),被称为四大坤旦。这应该认为是京剧发展的进步。旦行演员还有王蕙芳(男,1891~1954)、筱翠花(1900~1967)、朱琴心(男,1901~1961)、赵桐珊(1901~1966)、言慧珠(1919~1966)、徐碧云(男,1904~1967),王玉蓉(1913~1994)、童芷苓(1922~1995)、梁小鸾(1918~2001),吴素秋(1922~)、李慧芳(1924~)、高玉倩(1927~),赵燕侠(1928~)、顾正秋(1928~)等。

生行中有王又宸(1883~1938)、时慧宝(1881~1943)、谭小培(1883~1953)、王凤卿(1883~1956)、李洪春(1898~1990)、李万春(1911~1985)、李少春(1919~1975)、梁益鸣(1915~1970)、高盛麟(1915~1989)、李和曾(1921~2000),谭元寿(1928~)等。小生中有朱素云(1872~1930),程继先(1874~1944,程长庚之孙),金仲仁(1886~1950)、茹富兰(1902~1973),武生有盖叫天(1888~1971)等。

净角中有袁世海(1916~2002)。丑行中有慈瑞泉(1876~1941)、郭春山(?~1946)、马富禄(1900~1969)、慈少泉(1915~1978,慈瑞泉之子),张春华(1924~)等。

京剧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学习的方法又是拜师收徒,故京剧中的流派多以演员的名字命名。这一时期京剧流派,旦角有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还有筱派(筱翠花)、宋派(宋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有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奚派(奚啸伯)、杨派(杨宝森)、新谭派(谭富英)。武生有杨派(杨小楼),净行中有金派(金少山,1889~1948)、侯派(侯喜瑞,1892~1983)、郝派(郝寿臣,1886~1961)。

50年代后新的流派有:净角裘派(裘盛戎,1915~1971),小生行中有姜派(姜妙香,1890~1972)、叶派(叶盛兰,1914~1978),老旦行中有李派(李多奎,1898~1974),丑行中有叶派(叶盛章,1912~1966)等。

1949年以后,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由“唱戏的”成为表演艺术家,与电影明星并驾齐驱。另一方面,也有新的优秀的演员不断出现,如:马长礼(1930~),杜近芳(1932~),李世济(933~)梅葆玖(1934~),冯志孝(1938~),张学津(1941~),刘长瑜(1942~),李维康(1947~),耿其昌(1947~)等。但就总的演出情况来看,已有逐渐式微之势。

如前所述,京剧艺术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的题材大多反映古代人的生活,尤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这与现代生活有明显的距离。京剧在它的全盛时期,遇到了抗日战争,这是第一个考验。梅兰芳虽然演出了《梁红玉》,但毕竟是借古喻今,而解放区的歌剧《白毛女》,一场演出,就能使得青年农民踊跃参军。文革时期,有人曾尝试用京剧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特别是“样板戏”,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只能勉强继承它的唱腔,总体看来,显得较为勉强,有削足适履之感。虽有样板,而鲜有后继者。京剧中的某些表演手段,如艳丽的服装、水袖,旦角的头饰,生角的帽翅、髯口(修长的胡须),净角丰富多彩的脸谱等,在现代京剧中均无用武之地,视觉感受大为减色。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在电影电视强烈的冲击之下,京剧演出形同夕阳,长安大戏院的票价又奇贵。有人倡导复兴京剧,如李瑞环先生,看来也只能保存精华,作为“阳春白雪”,用于招待嘉宾,供高层人士去欣赏,恐怕跟普通观众会渐行渐远。

比较起来,各省地方戏曲在表演现代生活方面,倒稍具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压倒京剧。京剧的演唱,初次欣赏,要借助于字幕;评剧是道地的京津戏曲,演唱和道白都是普通话;而我们仍然觉得京剧更富魅力。这是因为京剧不仅是民间艺术,它还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地方戏曲往往要向它借鉴。它让我们想起了唐代李商隐著名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京剧将会和元代杂剧、明清传奇一样,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仅仅继承京剧的唱腔,那也就谈不上推陈出新了。未来如果能够出现一种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很可能是地方戏曲的融合和突破,而不是旧瓶装新酒。

2010,6



上一页 [1] [2] [3] [4]    


阅读:
录入:邱崇丙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易经见闻录

下一篇:《掌握汉字!》章节精选:形体识别
相关文章       邱崇丙 
本文评论
  太俗不可耐了   (641745912会员 ,2010-09-16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