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图书的载体

[日期:2008-09-29]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邱崇丙 游柯 [字体: ]

图书是写作的产品。写作是人把自己的知识思想系统化,变成文字,而制作则是把文字附着于物质材料,形成图书。记载图形文字的物质材料,就是图书的载体。

从古至今,记录汉字的载体,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十种:

甲类:1,甲骨(龟甲、兽骨);2,青铜器(钟鼎);3,玉器。

乙类:4,石头(石碑);5,竹简;6,木板(版牍);7,缣帛(帛书)。

丙类:8,纸张。

丁类:9,缩微胶卷;10,计算机磁盘。

中国远古的文字记录,有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古人喜欢佩玉,玉器上往往也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记录,附着于器物(甲骨是用来占卜的,青铜器、玉器有本身的用途),它们有图书的某些职能,但没有整合成卷册,缺少独立的形态,只能算是图书的雏形,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图书。

春秋战国以后,文字记录主要写在竹片、木板上,并串连成册。竹片上有字称竹简,木板上有字称版牍,合称简牍。竹简组合起来称册(卷),后来的图书以册、卷为计量单位,即本于此。今之竹帘,如把细竹片加大宽度,写上文字,就很像串连成册的竹简。战国和秦汉,文字记录有的又写在缣帛上,可以折起来或卷起来,称之为帛书。后来唐代图书装帧有“经折装”,元代杂剧场次称“折”,也与此有关。《墨子》上记载:“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其中提到了竹(竹简),帛(帛书),金(青铜器),石(石器、石碑),盘盂(青铜器,玉器)。现代1942年,曾发现过秦朝的帛书(缯书)。秦朝又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称为石鼓文。秦始皇出巡泰山时,又多立石刻辞。这时期,竹简、版牍、石碑、帛书,成了独立的图书载体。其中石碑,到了纸质图书时期,仍有制作。流传至今者,数量甚多,据称约十万有余,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制作。

东汉有了纸张。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用。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是公元105年。蔡伦造纸并改进了技术,用纸写书也就逐渐增多。东汉有了书肆,可以出售书籍,说明一种书已经可以抄写成好多册。不过这时书肆出售的图书,主要还是竹简。

用纸写书,始自东汉,魏晋南北朝逐渐盛行。《后汉书·蔡琰传》记载,曹操想派十名官吏到蔡琰家抄录书籍,蔡琰说:“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这里提到纸笔,显然蔡琰所抄写之书,就是纸书。不过,这些纸书的形态,是可以舒卷的长卷(如同画卷),仍然跟现代装帧不同。

东晋末年,桓玄(公元369—404年)正式下令废简用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

《世说新语·文学》上记载: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竟写,都下纸为之贵。

这里已明确记载了用纸抄写文章。纸比缣帛要便宜,自然就逐渐代替缣帛。纸书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当时的诗人在作品中,对于纸的应用,大加歌颂。

晋代傅咸《纸赋》写道: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

含章蕴藻,实将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这里提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显然是指可舒卷的长卷纸书。

南梁的萧绎《咏纸》写道: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

宣情且记事,宁同渔网时!

这是赞赏纸色泽形状和优越性。

不过唐以前的纸书,大多没有留存下来,只在石窟古墓中发现了一些汉代的竹简。东晋以后的文物,出土者已见不到竹简,表明已经完全被纸张所取代。1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发现了晋代纸书《三国志》残卷,说明晋人确实用纸写书。

唐代中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文字印在纸上。雕版印刷图书,这又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雕版时,先用纸画出边栏界行(竖行的界线),再抄写文字,然后把纸反贴在木板上,用刀雕刻。涂墨印刷后,装订成卷。一种书稿可以印成好多册,一种雕版又可以再度翻刻,这样,就有了纸书的不同版本。唐代纸书多为卷轴装。宋欧阳修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归田录》卷二)

宋代开始大量用雕版印刷图书,现在见到的古代典籍,都是靠宋以后的刻本得以流传。此时的纸书多为蝴蝶装,包背装。印书用纸,有蜀地(四川)出产的麻纸(原料为麻),南方出产的皮纸(原料为树皮),四川和南方出产的竹纸(原料为竹子),浙地(浙江)出产的藤纸(原料为藤类植物)。纸张要经过染黄加工,称黄纸(黄麻纸),“染以黄檗,取其辟蠹”,可以防止蠹虫。

宋代又出现了活字版。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字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和纸灰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布字印,满一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活字版的发明,又是一件大事,它加快了印刷的速度,成了现代铅字排版的先驱。不过,当时并未能迅速推广,到元朝才有活字版印本。

元、明、清时期,雕版事业继续发展,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但同时仍有抄写的图书流传。这就是所谓刻本与抄本,载体都是纸张,并逐渐改用线装。

晚清出现了石印、铅字排版印刷术。民国时期以铅印图书为主。当代虽然有了多种印刷技术,而铅印图书一直是主流。书籍印刷用纸虽多种多样,但作为载体的纸张性质未变。

当代图书馆另有一种缩微胶卷,把重要古籍摄制成胶卷,通过幻灯阅读。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减少直接阅读的次数,避免磨损。这应该视为文字记录新的载体和特殊的版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在中国逐渐普及,计算机排印技术渐趋完善,于是又有了计算机排印的图书,和刻写在磁盘上的电子图书。排印的图书,载体仍然是纸张,但磁盘却是另一种性质不同的载体了。这里所谓刻写,并不是用刀和笔,而是用计算机输录。计算机软件虽然沿用版本的名称,但那是一个更新淘汰的过程,与传统的版本已经名同而实异。电子图书载体不同,而且用代码转换成文字,形态较为特殊,也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以上十种载体,甲类1甲骨,2青铜器,3玉器,这三种是古人文字的原始记录,附着于物体,一般属于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如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乙类4石碑,5竹简,6版牍,7帛书,这四种是汉以前的图书载体,残存的数量有限,一般也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丁类9缩微胶卷,10计算机磁盘,这两种是新兴的载体,仍在发展之中。缩微胶卷并不能直接阅读,需要借助工具。磁盘直接录入的是代码,需要转换成文字,一般也要印刷在纸页上,才便于阅读。因此,它们还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而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只有丙类8“纸张”,才是图书最主要最重要最普遍的载体,从东汉的手写图书,到唐以后的雕版印刷的图书,到现代铅印的图书,都是如此。纸张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原载2006年2期《现代教育技术》第16卷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古诗的格律

下一篇:韩非与秦始皇
相关文章       邱崇丙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