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京剧艺术

[日期:2010-07-03]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邱崇丙 [字体: ]

一个新剧种的诞生

京剧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剧种,而发源于安徽。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方面的需求。他们不惜重金,纷纷蓄养戏班,并为乾隆下江南准备歌舞,客观上引发了徽剧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为清高宗(乾隆皇帝)庆祝八十大寿。接着又有徽班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演唱徽调,也唱昆腔、吹腔、高拨子、四平调、梆子腔等,在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等大戏院演出。高朗亭(1774~1834?)是安徽安庆人,抵达北京时才16岁,饰演旦角,擅长唱二簧腔。他接掌三庆班达三十多年之久,并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精忠庙”的会首,兼负联络工作,成了梨园界的领袖人物。

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徽班与湖北汉调进京艺人合作交流,又吸收了昆曲、秦腔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唱腔调逐渐丰富起来。道光年间,徽班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调二黄著称。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加入徽班,带来了湖北的西皮调。徽调与汉调合流,形成了皮黄(西皮二黄)唱腔,成为京剧演唱的基础。1840年前后(鸦片战争时期),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终于在北京诞生。

京剧较早流布地区是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京剧进一步发展。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演出,1913年后,梅兰芳也多次到上海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二十世纪初,北至黑龙江,东至浙江,南至闽、粤,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演出。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程长庚(1811~1880)、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0)为京剧发展初期的代表人物,三人都唱老生,时称“老生三杰”或“三鼎甲”。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在京剧的主要腔调上,表演程序上,以及用北京语音来说白念字上,都卓有成效。四喜班的梅巧玲(男),试图突破青衣、花旦的界限,也丰富了旦角的演唱艺术。徽调、汉调合流后,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京腔的形成,完成了它北京化国语化的进程,终于超越了所有地方戏曲,跃升为全国性的居于领导地位的新剧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
录入:邱崇丙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易经见闻录

下一篇:《掌握汉字!》章节精选:形体识别
相关文章       邱崇丙 
本文评论
  太俗不可耐了   (641745912会员 ,2010-09-16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