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清朝宫廷
晚清被称为“同光名伶十三绝”的演员有:
程长庚(1811~1880),老生,饰演《群英会》鲁肃。
卢胜奎(1822~1890),老生,饰演《空城计》诸葛亮。
张胜奎(生卒不详),老生,饰演《一捧雪》莫成。
杨月楼(1844~1890),老生,饰演《四郎探母》杨延辉。
谭鑫培(1847~1917),武生,饰演《恶虎村》黄天霸。
徐小香(1832~1882),小生,饰演《群英会》周瑜。
梅巧玲(1842~1882),旦,饰演《雁门关》萧太后。
时小福(1846~1900),旦,饰演《桑园会》罗敷。
余紫云(1855~1899),旦,饰演《彩楼配》王宝钏。
朱莲芬(1836~1884),旦,饰演《玉簪记》陈妙常。
郝兰田(1832~1872),老旦,饰演《行路训子》康氏。
刘赶三(1816~1894),丑,饰演《探亲家》乡下妈妈。
杨鸣玉(1815~1894),丑,饰演《思志诚》闵天亮。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一幅画,绘有生、旦、丑角,他们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时净角能够称“绝”者也不少,因为绘者不善于勾画脸谱,未能列名其中。如:何桂山(1844~1914)、黄润甫(1845~1916)等。
这时期的演员,有很多被选到清朝宫廷中去演出。
咸丰十年(1860),京剧进入宫廷,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外班(京腔)等演出。光绪九年(1883),慈禧五十大寿,挑选张淇林(1862~1921)等18人入宫当差,一面演唱,一面当教习,向宫中太监传授技艺。此后,清宫“升平署”掌管演出事务,每年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前,入宫的演员有谭鑫培(1847~1917)、杨月楼(1844~1890)、孙菊仙(1841~1931)、杨小楼(1878~1938)、余玉琴(1868~1939)、王瑶卿(1881~1954)、龚云甫(1862~1932)、穆凤山(1840~?)、钱金福(1862~1937)等生、旦、净、丑名家150余人。慈禧嗜好京剧,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盛。同时,大栅栏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天天有京剧演出,几乎独霸剧坛。出现这一局面,不仅跟清朝宫廷的重视有关,还因为北京是旗人的聚居地,他们有国家颁发的经济待遇,和悠闲的时间,能够充分享受文化生活。
1883年—1918年,即辛亥革命前后,京剧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1860~1906)、孙菊仙。谭鑫培继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艺术之长,不断发展创造,独树一帜。光绪年间,谭鑫培被誉为“伶界大王”,坐京剧界的第一把交椅。汪桂芬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有“虎啸龙吟”之评,“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嗓音宏亮,婉转自如。念白多用京音,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
这一时期,旦角崛起,是一个新的趋势。武生行当的开创者是俞菊笙(1838~1914),它被称为“武生鼻祖”。其它著名演员,还有生行的汪笑侬(1858~1918),许荫棠(1852~1918)、贾洪林(1918~1917),武生杨隆寿(1854~1900),小生王楞仙(1859~1908)、德珺如(1852~1925),旦行的陈德霖(男,1862~1930)、朱文英(1910~1930),净行的金秀山(1855~1915)、裘桂仙(1878~1933),丑行的萧长华(1878~1967)等。
京剧由民间进入宫廷,得到了成长发展的机会。一方面是清朝的衰亡,另一方面却是京剧表演走向成熟。统治者的腐败和欣赏,给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历史题材、大量的帝王将相的内容,和程序化的表演技巧结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这是它的特色,是它的辉煌,也是它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