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历史混同文学
曾经在报刊上见到过一篇文章,考证《水浒》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身世,作者认为武大郎身材正常,个儿并不矮,又说潘金莲是个贞节女人,并非淫荡。不论考证是否属实,这在批评方法上,是把文学和历史混为一谈。而这种情况最突出的,莫过于《红楼梦》研究了。
《红楼梦》问世以后,就多有议论。有人不断地在猜测、索隐,捉摸这部小说究竟写的是谁家的“本事”,有的说是“傅恒家事”,有的说是“和珅家事”,有的说是“张侯家事”,有的说是“明珠家事”,等等,总而言之,把艺术创作,视为真实事件。
民国初年出版了《红楼梦索隐》,作者为王梦阮、沈瓶庵。他们认为《红楼梦》所写,是影射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与董鄂妃(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兼及当时的名王奇女。根据董小宛爱梅、黛玉爱竹之类,断定林黛玉就是董小宛。说“小宛书名,每去玉旁专书宛,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书玉”,以此作为证据,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显然是有闲阶级茶余饭后之谈资。
民国六年(1917),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出版。蔡元培认为《红楼梦》并非只写儿女私情,而是一部“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他索隐的原则是:“一、品性相类者,二、轶事有征者,三、姓名相关者。”他又说“贾府即伪朝”六部的某一部。“贾政者,伪朝之吏部也”,“贾赦,伪朝之刑部也”,“贾琏为户部”,“李纨为礼部”。至于六部中的兵部和工部,贾府中找不到对应的人,他也就置而不论。蔡元培搞《石头记索隐》,是为了宣传反清的民族主义政治思想,而方法仍然是牵强附会。
揭秘派是新起的一股风气,以刘心武为代表。他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揭发出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有原型,这只有作者最清楚。但原型并不等于形象本身。如果说,秦可卿是落魄公主,她应该算是在宁国府避难,安分守己,以等待时机,贾珍也不敢轻举妄动,何以会有天香阁事件呢?这都是推理,并非研究形象本身。至于贾元春曾将“秦可卿”身世秘密向康熙告发,造成这位落魄公主之死,小说中并未如此开展情节。即使原型之说能够成立,那么,曹雪芹对这个素材也已经作了根本性的改造,作者要表现的恐怕还是在情(秦)上,而不是权力之争。
文学与历史有关,是历史的灵魂,但并不是历史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