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与假丑恶渭泾分明,什么最丑呢?舞台上小丑真难看、滑稽,这种丑引人发笑,丑则美矣!观赏石中以丑品石,丑到极处是美,因为石头丑则常看常新,常有新意,可以得到新的乐趣,新的体会。
汉字的发展,具有几个特点,它从具象逐渐趋于抽象,也就是从最早先的象形文字逐渐演绎出数以万计的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字,从而也使我们的文字走向规范化、线条化,以及简单化。特别是文字的简化,并非现在开始才重视、才进行的,我们现在所谓的“繁体字”,可能就是更以前一些时候的简化字,这种例子几乎俯拾皆是。如“并”字,它的繁体字写作“並”,其实“并”也是简化字,它之前的写法是“竝”,像二人并立的形状。后来才隶变作“並”的。又如“斗”,斗争的“斗”,繁写作“鬥”。但这个字最早的写法本就是这样的,只是后来又曾经简化为“鬬”,这样,“鬥”似又成了“鬬”的简化字了。
亚洲的“亚”,繁写为“亞。”甲文作,金文作。这样的字形,含义是什么,众说不一。许慎认为这些写法均“象人局背之形”,也就是说许慎把“亚”的古写象作一个人佝偻着的样子,因而就把它训作“醜”解。不管许氏的这种理解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但后人似乎都认同了他的这一观点了。何以为证?且看“恶”字。
唐朝时,有一种鼓,叫鼕鼕鼓。《唐书·马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马周上书)“请置六街鼓,号为鼕鼕鼓。”《灵异小录》中说得更详细:“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备窃盗,时人遂呼为鼕鼕鼓。”由此可知,“鼕鼕鼓”在唐时就有了。而且还可推断,之所以叫这种鼓为“鼕鼕鼓”,盖与击鼓时发出的“鼕鼕”之声有关。这犹如昔年有轨电车开动时会发出“铛铛”之声,因而就被不少沪人称作“铛铛车”一样。
戏剧开场,锣声噹噹,但现在,锣声噹噹的“噹”已不见诸书报杂志了,它已被简化为“当”。这样的简化,逻辑是否严密,又是否符合造字的“六书”原则?答案应是否定的。
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所谓多音字就是一个固定的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汉字。据统计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多达170个。以前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大抵有五,一是“读破”(即“四声别义”)所造成。即为了记录新产生的词语,不再另造字形,而是在已有字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读音来表达不同的字义;二是“假借通用”造成;三是古今音变造成;四是方言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五是文白异读造成。
戏剧术语中常有一出戏、两出戏之说,在汉字简化以前则说“一齣戏”、“两齣戏”。“齣”是否应简化为“出”,值得商榷。要辨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字出现的先后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