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与“斗”,风马牛
史习成
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所谓多音字就是一个固定的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汉字。据统计1000个最常用汉字中,多音字多达170个。以前造成多音字的原因大抵有五,一是“读破”(即“四声别义”)所造成。即为了记录新产生的词语,不再另造字形,而是在已有字形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读音来表达不同的字义;二是“假借通用”造成;三是古今音变造成;四是方言与普通话音共存造成;五是文白异读造成。
多音字产生的背景很复杂,它牵涉到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域的不同等等。本来,到了科学昌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是不大可能会再产生新造的多音字的,但事实却不然,由于对某些汉字的草率简化,原来各不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被强扭并合并成了其中笔画较少的一个字,并且还让这个字由原来的单音字变成了多音字,其义项也由一个体系增加到两个各不相关的体系。且以“鬥”简化为“斗”为例加以剖析,以揭示其弊端。
“斗”、“鬥”两字在汉文字中出现都较早。“斗”的早期写法为它形如一个长柄的勺正覆口舀酒之状。因为它与“卣”(音you上声,古酒具)字一同出土,故推断它也是酒具。且《诗经》中也早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耉(音gou去声,长寿义)”之说。后“斗”字又由舀酒之状引申为量具。《史记·李斯列传》对“斗”的说明是“平斗斛度量”;《汉书·律暦志》中说的更具体,“斗者,积升之量也”,即把几个升的容量集在一起,便成了一斗了。而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便是以
说了“斗”字,我,我们再来看看“鬥”字的来历。“鬥”字的最早形态为,它象二人互相扭住对方的头发激力搏打之状。后来省去了头发的形状而写作了,但仍然没有失去徒手扭打的样子。“鬥”字至小篆写作成了,于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把它训为“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极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段玉裁为许氏辩解,说许氏不可能对“鬥”字作这样的训解,以为“此必他家异说,后人窜而修改许书。”但不管许氏对这个字怎么说,其争斗之义还是没有变。
由此看来,“斗”和“鬥”两个字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把“鬥”简化为“斗”,也实实缺乏依据,它无疑于又造了一个新字,而这个新字却与本无血缘关系的“斗”字结合到了一起,从而使原来的“斗”字不仅多了一个读音,还增加了与原意毫无牵连的多个义项,这不仅违背了汉字造字方法上的祖制,也造成了人们对这两个字理解上的混乱。
“斗”是“斗”,“鬥”是“鬥”,各涵其义,互不相干,我们还是让它们两家各自立门户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