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声自击鼓起,非因寒冬来

[日期:2016-04-07]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史习成 [字体: ]

声自击鼓起,非因寒冬来

史习成

唐朝时,有一种鼓,叫鼕鼕鼓。《唐书·马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马周上书)“请置六街鼓,号为鼕鼕鼓。”《灵异小录》中说得更详细:“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备窃盗,时人遂呼为鼕鼕鼓。”由此可知,“鼕鼕鼓”在唐时就有了。而且还可推断,之所以叫这种鼓为“鼕鼕鼓”,盖与击鼓时发出的“鼕鼕”之声有关。这犹如昔年有轨电车开动时会发出“铛铛”之声,因而就被不少沪人称作“铛铛车”一样。

 “鼕鼕鼓字出生得比较晚,甲骨、金文、小篆都还没有它的身影,直到隶书中它才出现。的隶书写法是 从鼓,冬声,是个形声字。的本义就是鼓声(《广韵》),即击鼓是发出的声音。但现在字被简化为了,这样的简化是否合理,值得推敲。

查“冬”字的出现远早于“鼕”。它的甲文写法为,金文为,对这两种写法,研究者虽各有说法,但总体见解是相同的,即“冬”的这种早期写法其含义就是“终”的意思。由于冬季是一年的最后阶段,即终结阶段,因此也便赋予了它冬天的“冬”的含义。为了更确切地表达这个含义,到了晚周,“冬”字又演绎出了另一种写法:。这一字形表达了把日光封闭起来因而使人深感寒冷的意思,而寒冷也正是冬天最显著的特点。

到了小篆阶段,“冬”字的写法又变成了,很显然,这种写法是从蜕变而来。为了突出冬天寒冷这一特点,这个字的下方又添了一个“(古字)字,而去掉了原被封闭住的字,于是从一个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下为形,上为声(声),这样,它也就完整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字的含义了。

从古文字的“冬”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冬”,它是一步一步演绎引申过来的,这样演绎引申都有其轨迹可循。后头再来看把“鼕”简化为“冬”是否合理,那就要看两者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了。从内容上说,“鼕”,是形声字,表一种声音,一种因击鼓而发出的声音,其所表达的音义既单一形象,又清楚明白;而“冬”,冬天的“冬”,它所代表的则是一个季节,且揭示了这个季节的特点,其内涵远比“鼕”丰富得多。“鼕”与“冬”两字仅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读音。除此之外,他们间几乎没有一点交集的地方。如果仅因为音同,而把“鼕”简化为“冬”,那为什么不把它简化为同音的另一字,而非要简化为“冬”字呢?鼕鼕之声击鼓起,非从寒冬腊月来。“鼕”与“冬”还是各就各位、各表其意吧。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说说“黨”的简化为“党”

下一篇:“淀”“澱”析
相关文章       书同文研究第11辑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