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不等于“一齣戏”
史习成
戏剧术语中常有一出戏、两出戏之说,在汉字简化以前则说“一齣戏”、“两齣戏”。“齣”是否应简化为“出”,值得商榷。要辨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字出现的先后来加以分析。
“出”字出现较早。甲骨文中它的形态为,论者认为,它象“止(足)在门口而向外”;金文写作 它象“止(足)纳履形。”古礼“入则解履,出则纳履”;至小篆,它变成了,象“草木益滋而向上分出之形”。三种写法,形态不同,但表意一样,它都为一个动态的字,即与现代汉语表意一样的“出”字。“齣”字则不然,它出现较晚,因此未见于古代字书。“齣”最早见于《字彙补》。《字彙补》明梅膺祚初编,后经清著名学者、藏书家吴任臣增补而成。
“出”的成字虽比“齣”要前推数千年,但作为戏剧用字,它却未必早于“齣”字。有人说“齣”是“出”的俗字,也有人说“出”是“齣”的简写,众说不一。只是一览古代剧本,可见“出”太抵出现在明代戏剧中,而“齣”在元代杂剧中则已经可以看到了。有专家考证,“出”用于戏曲只表单纯的量词或动词,这个名称盖有演员出场、进场、出唱、出舞而来,而演员出场、进场、出唱、出舞中的“出”也只表一次两次,或一番两番,如“丑出唱第五出”、“生出唱第七出”等等。而“齣”不只是表达演员出进歌舞的一次两次,一番两番,它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它最早见用于传奇,传奇之一回称为一齣,后又用于元明戏剧、歌曲和弹词中,戏剧之一回或歌曲、弹词之一段落也通称为一齣。而一部大戏,常有许多独立的段落和章节,这些独立的段落和章节分离出来,也有完整的情节,可以独立成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折子戏,犹如京剧《杨家将》中的《坐宫》,《三打祝家庄》中的《石秀探庄》等等。折子戏既然也可用“一齣”来计量,这就显出“齣”与“出”的很大不同了。
此外,我们也可从“齣”这个字的构造形态上来考量。“齣”从“齿”,“齿”的初文为,它有上下密接,彼此互合无间的意思;“齣”右部为“句”,“句”有“止”义,如句读、章句都有暂止的意思,所以又以它做了声符。造字者这样巧妙的构思,充分表达了“齣”字的应有之义。
作为戏剧用语,“齣”与“出”既然有如此大的出入,那么把“齣”简化为“出”,看来是不够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