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正书简”面面观之第八面:
“识正书简”已成旧识,和谐汉字满目春光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姚德怀先生说:“识繁写简”並没有解决繁简不对称问题。“识繁写简”口號好听,实行起来仍然是添烦添乱。”[1]并建议使用“繁简字能一一对应的”“和谐体”,以寻求语文生活的“两岸和谐、古今和谐”[2]。
台湾出身,现定居加拿大的汉字研究者李牧先生说:“两岸建立统一的标準的规範字,是指字形的统合。所谓‘统合’不是‘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之类的方式。‘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仍然存在两个字形系统,不仅无益于汉字的统一发展,而且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本来大陆和台湾在各自範围内的字形还是统一的,只是在两岸之间尚未统一;推行‘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後,就会使得不管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有两套字形并行使用。这样一来,哪裏还有‘规範’和‘标準’可言呢?”[3]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研究员胡百华先生说:“规範汉字中夹有音义明确的繁体字,或传承汉字中夹有书写方便的简化字”,“这种繁简适度地合成的字体,相信不但可以‘优化’规範汉字和传承汉字,而且能促使中文在21世纪和谐地逐渐再度同文。”[4]
杨州工程学院杨洪清教授说:“应该站在维护全民族利益的立场,不搞繁统简,也不搞简统繁,而是取长补短,优化统一。”[5]
台湾中国现代化文化基金会理事长张宝乐先生介绍该会的“汉字善化”工程时说:“所谓汉字‘善化’ ,不是反对大陆上现行的‘简体字’,也不是标榜台湾、香港所沿用的‘繁体字’(或称‘正体字’),而是推动对大陆现行简体字中过于简化,失去中华文化造字六大要义精神的文字,适当研究‘改善’,同时,对繁体字中,目前仍在採用,而过于繁杂者,也适当简化至良善程度”[6]。
2012年4月6日,人民日报记者孙立极报道: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李行健介绍:在两岸合编“两岸常用词典”的过程中,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共识,把这部词典的大陆版称为“规范字形本”,台湾版称为“标准字体本”。也就是说,两岸的最新共识是:把大陆目前使用的汉字系统称为“规範汉字”;把台湾目前使用的汉字系统称为“标準汉字”,而不称其为“正体字”[7]。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刘兆玄会长近两年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多种场合提到,“第二次书同文”将是“港澳台人士接受更多‘好’的简体字,如:‘尘’、‘笔’;大陆新加坡等地人士可能是会弃用一些‘坏’的简体字,如‘吃面’、‘頭发’……”[8]。
以上所有的信息,都揭示了一点:“识正书简”已成旧识;而所强烈表达的共同理念是——寻求语文生活的和谐!
(全文完)
2012年3月25日初稿;
2012年8月11日改定。
[1] 姚德怀《关于书同文问题两篇讨论文章致诸文友的信》,2012年7月31日。
[2] 姚德怀《寻求和谐的语文生活》,载《语文建设通讯》88期,2007年12月。
[3] 李牧《两岸汉字字形的比较与分析》,载《汉字书同文研究》第6辑,45页。
[4] 胡百华《汉字“和谐体”与“同文”大业》,载《语文建设通讯》93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09年9月。
[5] 杨洪清《〈关于促进两岸“书同文”的倡议〉讨论参考提纲》,见第十五次汉字书同文学術研讨会《会务文件彙总》,381页。
[6] 张宝乐,在第十五次汉字书同文学術研讨会的讲话。转引自周胜鸿《关于书同文一些新问题的思考》。
[8] 刘兆玄《在第十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