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正书简”面面观之第一面:“识正书简”的前世今生
“识正书简”又称“识繁写简”,最早由袁晓園女士在1988年10月28日于北京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的前身)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共同举办的“汉字研究座谈会”上提出。袁女士自己诠释这一主张是“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 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1]。
2006年5月17日,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光明日报》刊登文章《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提出“用简识繁”。
2009年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研究员在陕西师範大学文学院作题为“汉字演变与汉字改革”的报告。在讲到“简化字的未来”时,他认为可以考虑“识繁写简”[2]。
2009年6月 9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会见北美侨界代表时建议可采用“识正书简”方式。“识正”就是认识正体字,但要书写的话可以写简体字,印刷体则侭量用正体字。这裏所说的“正体字”,就是指大陆人所说的繁体字。
有的朋友在谈到“识繁写简”时,还会讲茅于轼先生2004年3月11日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2008年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提交的《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以及潘庆林先生在2009年两会上“用十年时间分批恢复繁体字”的提案。
[1] 袁晓园《识繁写简书同文字,共识互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载《汉字文化》1989年第1期(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