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周胜鸿:从“坐而论”到“起而行”----众人说“识正写简”

[日期:2012-08-22]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周胜鸿 [字体: ]
从“坐而论”到“起而行”

----众人说“识正写简”

周胜鸿辑录

“识正写简”之说由来已久,近年来应者增多,而且已经发展到付诸行动了。我和俞步凡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上先后发表文章:指出“识正写简”是必然趋势。下面,我们略举事例。

1、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吕叔湘先生就在《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1年版)说过:简化汉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写字能够快些。写字要快,本来有两条路:可以减少笔画,也可以运用连笔,就是写行书。光是减少笔画,如果还是每一笔都一起一落,也还是快不了多少。事实上我们写字总是带些行书味道的,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有时候“行”得莫名其妙。是不是可以在学校里教教学生写行书,让大家有个共同的规范,可以互相认识?他说:如果我们允许手写体和印刷体可以在不失去联系的条件下不完全一致,那么,有些简化字本来是可以不去简化它的。

21988年1028日于北京汉字现代化研究会(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的前身)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共同举办的“汉字研究座谈会”上,袁晓園女士首先提出了 “识繁写简”这个主张 ,建议“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 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

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詹鄞鑫在《书同文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识正写简”的做法。他说:纵观汉字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汉字书同文的传统,以正体规范俗体是主流。俗体字影响正体的情况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但在共时的层面上,以当时的正体为规范的原则总是很明确的。“书同文的基础历来是正体文字”。他还指出:有一个概念必须澄清。一提“繁体字”,似乎就被当作台湾的汉字,这是不对的。“繁体字”是相对于“简化字”而言的。在《简化方案》颁布之前,汉字无所谓繁简,两岸使用相同的汉字体系;《简化方案》颁布之后,大陆有了“简化字”的名称,人们才把仍然在某些场合下采用的、保持传统写法的汉字叫做“繁体字”。至于台湾,因为并没有采用“简化字”作为正体,自然也就不会把传统汉字叫做“繁体字”。可见,“繁体字”原本是指大陆采用的相对于“简化字”的文字。把“繁体字”当作台湾使用的文字不仅在名称上是错误的,在实际上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他说:据我所知,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有正体与手写体的分别,有的还区分大小写。汉字在实际生活中也同样有正体和手写体的区别,但在中小学的识字教育中从来没有关于行书和草书的教学内容。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教正体汉字的同时,就教行书的写法,例如“說-说”、“學-学”,这样,既维持了汉字的传统正体,又简化了日常的使用。这是多么的方便啊!一旦建立了正体和手写体的对应关系,不仅本来就属于手写体与正体关系的字,如“貝贝,車车”等,就是那些其他方式简化的汉字,例如以异体代替正体的“棄弃,傑杰”,以古体代替正体的“網网,復复”,以俗体代替正体的“陰阴,陽阳”,以及简省偏旁或笔画的“廣广,條条”,新造形声字或标音字“襯衬,認认”,新造会意字“塵尘,雙双,寶宝”,简单符号代替原构件的“鳳凤,對对”等,都可以当作手写俗体来处理。这样,就真正建立了汉字的两体,既方便了日常书写,又不妨碍传统文献用字的延续和正体字的规范性。(《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七辑)

4台湾师大教授何怀硕谈繁简体字统合  建议“识楷书行”

汉字至今起码有6000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先贤的智慧、胸襟与远见,创造这一套“表意”的汉字,最重要的特色是“语”、“文”可以分离:语不同音,书同文字。这个独特性便有了强大的功能——汉字,可以超越时空与族群的限制,成为举世无双的“大语文”。

上世纪中期以来,汉字有了历史上第一次明显的分歧。海峡两岸一边使用简体字,一边使用繁体字。虽然两种字体基本上都从传统中来,但繁简两体的歧异,对两岸同胞心理的影响、文化的隔阂,对下一代的教育,对外国人的观感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都有诸多不利。

近年来,两岸打开新局,存异求同,共同追求和平与双赢。我觉得历史正出现珍贵的时机。语文本来是超越政治的文化载体,两岸在同一个中国文化中同宗的语文,当不应再各是其是,应打破框框,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虚心合作,以求有统一的规范。所以,“识楷书行”,可望解决难题。我期望未来统合成功的汉字,应称为“新汉字”,我建议“新汉字”应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汉字的“印刷体”(不是“古楷”,也不是“简楷”,可称为“标准今楷”);第二部分是新汉字的“手写体”(可称为“标准行书”)。“识楷书行”,可有效解决繁简的争议与偏弊。他还说明了“繁简体字统合程序的建议”。我建议由一家有基础的机构来召集、筹备。先酝酿、约聘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界对中国语文有研究的精英为发起人,这应是一个研究与实务的机构,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内外文化名流的“大庙会”。(2011101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5、识繁写简最可取

我国大陆在五十年代开始采用了简体字,从而大大方便了书写,节省了时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严重问题,现在大陆的年青人不能完全看懂繁体字的书、报与网页,而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却不能完全看懂简体字的书、报与网页,这已在严重地破坏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陆地区应恢复繁体字的教学,恢复繁体字的正体字地位,简体、繁体应由人们自由选择,由于简体字书写方便,又同样是正体字,人们在手写时自然会选用简体字,对于印刷品选用简体或繁体则可由作者和出版者自由选择;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及海外侨胞需正视大陆地区简体字已深入人心的事实,为了相互交流也需要学习简体字,这样“阅读能识繁体,书写能用简体”就可以成为所有中国人都具有的本领。

6、有关方面将对汉字规范进行新的调整。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于社会上的「汉字复繁」与「更加简化」两种思维都不认同。她表示,恢复繁体字的代价太大,十亿多人重学重写,不易通行。面对目前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进一步实现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才是当务之急。王宁透露,目前教育部将对汉字的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已经进入相应的行政程序,将很快公布。「主要的改进是针对简化字的一些问题,我对三种简化是不认同的。」王宁说,一是「同音替代」,比如干犯、干净、干部、主干,简体都是用同一个「干」字,这过于简单了,不利于理解。二是「符号替代」,像是简体「邓」字的「又」部,简体「灯」字的「丁」部,「澄」字的「登」部,在繁体字中都是用「登」部,但简化之后,反而成了「又、丁、登」三个字,这就使简单问题复杂了,也不利于理解。三是「草书楷化」,一些简化字是用草书代替了正楷,草书与楷书之间很多是不协调的。「这些问题,要逐渐改正,这次的新规范汉字表作了一定的纠正,但还没有大规模地改。」王宁说。关于港台与海外华人使用繁体字,与内地交流存在障碍的问题,王宁说,台湾也有简体字的书,「台湾人认识简体字很简单。将来两岸统一,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看嘛,到底哪个字好。」王宁说。

7、让学生了解掌握繁简字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认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识繁写简」。学生的课本应该使用简体字印刷,课本后边附上繁、简字体对照表,让学生对两种文字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作者:佚名  时间:2009-9-10 13:53:42  来源:ywchan7

8、河南漯河发文要求每人认识500繁体字    

2010年4月22日,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六部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经过广泛传达、转发,在漯河各界引起众说纷纭。

热议的第一个焦点是:该不该兴师动众地要求大家识繁体字?该《通知》在“活动目标”中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每人至少要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方法措施”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把该活动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利用中心组学习、全体会等时间,组织干部群众读《说文》;通过参观许慎纪念馆、开展“读《说文》、爱家乡”演讲比赛等形式,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性。

热议的第二个焦点是:这项活动该不该与中小学生挂钩?该《通知》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说文》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组织学校利用广播、板报等载体,宣传《说文》和许慎文化;利用主题班会、语文课等时间,组织全体学生识繁体字,引导初、高中生读《说文》、解汉字;把许慎小学建成许慎文化传承基地。

此外,该《通知》还要求:当地日报要开辟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要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对常用字的繁、简字体进行对比幷注解形、音、义…溯源。官方“领读”已6年。据了解,由漯河官方组织的“经典教育”活动自2004年以来已开展6年。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次,是2008年5月31日在漯河人民会堂前举行的“过端午、读《离骚》、思屈原”经典诵读大会。当时,参加诵读的漯河市直学生有1.6万人,各县区也分别同时举行诵读活动,全市参加的学生达13万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式的经典教育的成功做法,很快走进了家庭、机关、社区、企业等社会各阶层,幷被誉为“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经验。不少幼儿园开展了“一带十”诵读工程:让一个幼儿带动爸妈、爷姥等10个家人诵读;不少活动中还出现了跪拜父母、婆婆的场景……(《大河报》首席记者刘广超     2010年04月30日)

9江苏15名政协委员建议在中学大学推广繁体字

简化字用了几十年,除了古书和一些书法作品,人们难觅繁体字踪迹。不过前天下午,被称为“千分大考”的复旦水平测试,语文第一题就是辨别繁体字书写错误,让不少考生干瞪眼。有人感慨这些字“见都没见过,怎么可能知道用得对不对?”无独有偶,去年12月武汉大学国学班招生考试,也传出考生们被满纸繁体字考题吓蒙的消息。昨天,黄征等15位江苏省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给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繁体字“扫盲”,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论文理科,都要学一年的繁体字和异体字。黄征认为,中国大陆自从1956年出台《汉字简化方案》之后,中小学教学中对繁体字不再涉及。他着急的是,年轻人连常见繁体字都不认识,将来如何能阅读古籍呢?由此他与另外14名委员联名提出建议:让中学生、大学生学习繁体字。在中学开设书法课,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识读繁体字、异体字约3000字;从大学本科起所有文理科专业全部开设一学年的繁体字、异体字识读课,要求识读常见繁体字约7000字(《国家标准字符集》第一、第二级)。

102008年全国两会时,宋祖英、关牧村等21名文艺界政协委员就联名递交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这个提案中建议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让孩子们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对此,在2009年8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规范汉字表内有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照表,但是目前还不考虑全面恢复繁体字。看似繁体字重拾提议被否决,但“不全面恢复”不等于绝对不恢复,并未否定使用繁体字。 (8月12日新华网)



[1] [2] [3] 下一页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周胜鸿:应该把重建文化强国与“汉字文化圈”提到议事日程上

下一篇:周胜鸿:汉字“识正写简”字表(征求意见稿)
相关文章       识正写简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