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简体繁体和网语之争

[日期:2008-03-21]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中新网3月20日电 香港大公报20日刊登署名文佳的评论文章《简体繁体和网语之争》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字是否需要“废简复繁”成为内地文教界近来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网络文字极速在新生代中蔓延,令汉语规范变得更加艰难。

  今年二月,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撰文指出,“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他认为:“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而“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

  今年三月初,文学评论家王干在博客上发表了《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的文章,短短两天,阅读量已超过二十万之众。许多人在网上网下参与评论,引发了热烈的“反简复繁”之争。支持者说:“非常同意废除简体字,繁体字是中国的正体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很多简体字给人的感觉就像缺胳膊少腿,哪里还有传统文字的美感。”反对者则说:“简化汉字简单易学,就是好”;“为什么不要海外、台湾、香港他们来学习简体字呢”?

  其实,恢复繁体字的呼声,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赞同者理由是:废除简化字,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反对者则认为,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另外,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其间的变革不知道有多少次,如果追根究底,为什么不推行甲骨文呢?还有第三种意见认为,华语社会不妨抱以宽容之心,让目前的简体字和繁体字并存,实行“识繁写简”或“识简写繁”的方案,即认识繁体写简体,或认识简体写繁体;现在多用计算机打字,简体转繁体,繁体转简体,都很便捷,只要认识即可,不必强制学习书写简体或繁体。

  当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热论“简”“繁”之长短时,一些极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却神速地在年轻网民中蔓延。学生常在作文和书信中写些让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的网语:譬如网语“偶”意思是“我”,“粉”是“很”,“晕”即“看不懂”,“扔砖头”是“提意见”,“麻小”是“麻辣小龙虾”,“水饺”是“睡觉”,“88”或“3166”是“再见”,“3X”表示“thanks”(谢谢),标点符号“:)”表示“高兴”……

  有媒体展示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昨天晚上,我那很阳光的GG带着他那一点也不淑女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GG的GF一个劲地向我妈PMP,酿紫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打铁去了。”这篇作文中写的“GG”是“哥哥”,“恐龙”是“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子”,“GF”是“女朋友”,“PMP”是拍马屁,“酿紫”是“那样子”,“BT”是“变态”,“7456”是“气死我了”,“打铁”是“在网上发帖子”。

  这些在新生代中极速增长的网文网语,不要说非网民看不懂,就是少进网络聊天室和网上论坛的中老年网民,也未必看得懂。但“网络语文”在大中小学生中非常盛行,学生们以会用网语为荣,谁不会用这些时髦的语言,就会被同学嘲笑。

  对于网络语文的流行,反对者认为,滥用网络文字,势必造成语言文字应用的混乱。但支持者却说,网络文字使语言更生动风趣,应该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简繁之争的十个问题

下一篇:汪惠迪:天下本无事,委员自扰之
相关文章       网络语言  繁简之争  简繁转换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