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西方翻译如何扭曲了中国的现实

[日期:2013-05-12]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日本时报》5月5日文章,原题:西方翻译如何扭曲了中国的现实

当中文里的“文明”被翻译成英语时,常常被译为“civilization”。但这一翻译具有误导性,因为中国的“文明”描述的是一个民族道德和礼仪的水平,而“civilization”则是由“一个城市的居民对资源和技术的掌握”这一意义派生来的。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说:“中国的‘大学’不是希腊‘universitas’的翻译,而是指儒家一部经典―――《大学》。”大学往往被翻译为“伟大的学问”,但它实际的含义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指导手册。

在中国以家庭观念为基础的传统之下,“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君子”中的最高境界。“圣人”完善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德”,掌握了“仁、礼、义、智、信”的原则,与众人的关系均亲如家人。

儒家对“君子”和“圣人”都有明确、独特、非欧洲式的定义,就像佛教对“菩萨”和“佛”的定义一样。然而,17世纪至19世纪错误的欧洲翻译导致受过教育的西方人都对“君子”和“圣人”的概念一无所知。

西方大学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富有技能的专家,而中国大学的主要目的则是塑造理想的人格。在得知中国大学并不授予PhD(译为“哲学博士”)学位时,英美学生似乎都很惊讶。中国颁发的是“博士”,字面意思为知识渊博的大师。

西方国家显然缺乏对“圣人”和“君子”概念的认知,更别提对“大学”的理解了。因此,我们或许应将中国的这些概念当成必要的常识来接纳,就像19世纪,日本和中国接受“哲学家”等西方概念。这种接纳应是相互的。

(来源:环球时报)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牛角挂书”有什么典故

下一篇:中国,在翻译中被淡化
相关文章       翻译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