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焦冬梅:关于汉字发展趋向的思考

[日期:2007-08-27] 来源:汉字书同文沙龙网络论坛  作者:焦冬梅 [字体: ]

  简帛上的文字到现代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现在要利用这些出土的文献资料,首要的问题就是文字的释读。释读古文字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字形、字意上看:与已经确定的字形相比照,再就是从字的意义上能讲通;二是从通假、讹变的角度看:直接用字形、字意不能解释,就要考虑通假的方法。因为在那个时期,文字总的数量少,文字在运用的时候还不是很固定,所以有许多通假现象存在。当然,也还存在书写过程中的错误,以致出现讹变。讹变的确定应以传世文献为依据。三是从传世文献的角度看:从文字本身不能释读,应以整个文意与传世文献对比,以期获得认识。我们以对《孔子诗论》第三简中文字的释读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孔子诗论》(第3简)的简文如下:“……也,多言難而悁(怨)退(懟)者也,衰矣!少(小)矣!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博)觀人谷(俗)安(焉),大(敛)材安(焉)。丌(其)言文,丌(其)聖(聲)善。孔子曰:隹(惟)能夫……”

  对这支简的释读,各家对几个词的隶定和考释存在分歧。这些字主要包括“悁(怨)退(懟)”、“内(纳)勿(物)”、“(溥)”、“谷(俗)”、“(敛)材”等以及“溥”字在断句上是属上读,还是属下读的问题。笔者拟在诸家研究基础之上,略抒己之管见。

  “悁(怨)退(懟)”:马承源先生认为:“難而悁退”,读为“難而悁懟”。悁,“有学者释为‘怨’。据此字形,或可读为‘悁’,悁、怨一声之转,也可读为‘惌’。《广韵》有此字,曰‘枉也’。《集韵》:‘讎也,恚也。本作怨,或作惌。’‘退’字在此处不用本义,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董莲池先生认为:“退”前一字从心,从宀猒省声,“即怨的异体”。“退,《注》读为‘懟’,可从。《注》认为此句可能是就《少夏》中那些反映社会衰败、为政者少德的作品而言。亦可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小雅》怨诽而不乱’”。义当同“怨诽”。范毓周先生认为:“‘悁’之义为忿,为憂。《说文解字》心部:‘悁,忿也。从心肙声;一曰憂也。’其义正合《小雅》中多有憂忿之语。郭店楚简《缁衣》第十简:‘少(小)民亦隹(唯)日悁’,亦其証。‘悁’与‘怨’、‘惌’皆影母元部字,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二者字义亦相承袭,故‘悁’或为‘怨’之本字,而‘惌’或为‘怨’之或体。至于原书考释所谓‘退’字在此不必用本义。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则更乖离简文之旨。‘退’本有衰减之义,《左传·昭公二年》:‘火中寒暑乃退。’《吕氏春秋·仲夏纪》:‘退嗜欲,定心气。’皆有衰退、减小之义,与下文所言《小雅》的特点为‘衰矣少矣’正相照应。故不必另用音转为‘懟’作解。”周凤五先生认为:“简三‘怨悱’:悱,简文从‘退’声,原释‘懟’。按,简端经拟补缺文,知此处所论为《小雅》,则二字当读为‘怨悱’,所谓‘《小雅》怨悱而不乱’是也。”

  笔者认同周凤五先生的看法。从语音上看,“悁”有三读:“縈玄切”、“縈緣切”、“规掾切”。前二切释为“忿也”,后一切意为“躁急也”(见《集韵》)。前二切为古影母,与“怨”同。又“悁”与“怨”义通。《说文》“悁”与“忿”互训:“悁,忿也。”“忿,悁也。”而“怨”有忿恚义:《说文》“怨,恚也。”根据“悁”与“怨”读音及意义的关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另据范毓周先生之考释:“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可进一步说明“悁”、“怨”、“惌”之同源关系。“悱”在上古属滂母微部字,义为“想说又说不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启”与“发”皆属同义对举。《说文》:“愤,懑也。懑,闷也。”注:“闷,烦也。”亦指心中烦闷、怨愤,而又说不出。而“懟”在上古属端母物部字,上古“微”、“物”可对转。又:《说文》“懟,怨也。”“怨”有怨愤之义,因而“悱”、“懟”义通。既然“悱”与“懟”语音上可对转,语义上又有联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因此,“悁懟”释为“怨悱”是讲得通的。另外,从传世文献的角度看,《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卷十八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之歌小雅》:东坡曰:季札观周乐歌小雅曰其周之衰乎。文中子曰:小雅乌乎衰,其周之盛乎。札之所谓衰者,盖其时親见周之衰而不覩乎文武成康之盛也。通之所谓盛者,言文武之餘烈厯数百年而未忘。虽其子孙之微而天下或犹宗周也。太史公曰:小雅怨悱而不乱。当周之衰,虽君年不能无怨,要在不至于乱而已。文中子以为周之全盛,不亦过乎?”在这段文献中有小雅与周衰的关系,以及百姓怨悱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简文“衰矣!少(小)矣”看出此处也是在谈《小雅》怨悱以及周代衰微的情况。此文献也可以作为“悁懟”释为“怨悱”的一个佐证。

  “纳物”对于文字的考释,诸家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纳物”含义的认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诸家认同的“邦风诗包含的内容丰富,通过它们可以观风俗,知教化”的含义是有的,而“陈诗”(也可叫采风)与“纳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礼记集说》卷二十八:“大师是掌乐之官,令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君政之善恶。天保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是其政和。若其政恶,则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是也。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好恶。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僻之物。是欲知君上善恶也。”另有《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三:“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典市纳贾以观命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孔颖达疏曰:王巡狩见诸侯毕,乃命其方诸侯太师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则诗辞亦恶。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所有爱好所有嫌恶。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辟之物。民志所以淫邪由上教之不正。此陈诗纳贾所以观民风俗,是欲知君上善恶也。”通过这两段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陈诗和纳物是分开的,笔者认为陈诗是就精神方面而言,代表民风民俗;纳物是就物质方面而言,代表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陈诗可与观风俗照应,纳物可与敛材照应。由此观之,“谷”应释为“俗”,“敛材”应释为聚敛财物。从文字通假的角度看,在古代“谷”与“欲”通。如:《易·损·象传》:“君子以懲忿窒欲。”《音训》:“欲,晁氏曰:‘孟作谷’。”“俗”本身也有“欲”的意义。《释名·释言语》:“俗,欲也。俗人所欲也。”因此,“谷”与“俗”可通假。“敛材”作为指财物,还可从文献中获证。《都官集》卷十:“谓今天下应选之士,虽有古人之道,而无古人之节……敛财日繁,得士亦众……非士亡也,任其所短而不任其所长而然也……”《贞素斋集》卷四:“余观古昔盛时取贤敛财,於其不能辞者,往往张其事以激靡,敝之习求之于古,亡有是也。”文献中“敛财”与“得士”对举,“敛财”与“取贤”承接,分别代表物材和人材。因此,简文中“纳物”应指纳物材;“敛材”应指敛人材。

  “尃”的释义,有三种。一为“溥”,马承源先生认为“‘尃’,读作‘溥’,‘溥’与‘普’同,《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句读为‘普观人俗’。”黄人二先生认为:“‘溥’字从下读可从,且训如其字即可,《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大雅·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溥’有‘广大’、‘普遍’之训。”二为本字“尃”,庞朴先生认为“‘尃’,徧也(《玉篇》),不烦转读为溥。”三为“博”,李零先生认为“‘博’,原作‘尃’,原书读‘溥’,这里读‘博’。”笔者认为应释为“博”,断句应下属。因为从句末语气词看,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处应点断。而“博”与“大”相对应,都是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成分。“尃”,在上古属鱼部滂母平声,“博”在上古属铎部邦母入声,鱼部与铎部是对转关系,邦母与滂母属同一类声母,从语音方面看,“溥”与“博”通假的条件存在。另外,从文献用词的角度看,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博观”的用例有657例,“溥观”有1例,“尃观”有1例(据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当然统计中存在同音词的问题,但同音词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三个词比例的悬殊也可以说明“博观”使用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在这一支简中,释为“博”的可能性也应该最高。

  观上博第3简用字:悁(怨)、退(懟)、少(小)、亓(其)、内(纳)、勿(物)、谷(俗)、安(焉)、聖(聲、)隹(惟),不难看出,今之用字笔画往往多于竹简用字。这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汉字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之内存在繁化的趋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李牧:非对称繁简字的解决拟案

下一篇:李义琳 林仲湘:“新旧字形”与海峡两岸的书同文
相关文章       汉字 
本文评论
  這篇文章用事實顯示出陳章太﹐蘇培成“漢字由繁至簡”的荒謬。   (Shuo wen ,2009-07-20 )
  人類社會的發展﹐大的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而不是從繁至簡。 1。漢字﹐從甲骨文的幾千字﹐到<<說文解字>>的9,353個﹐再到<<康熙字典>>的47,035個。 是由繁至簡嗎﹖ 2。英文﹐從起初的幾千字﹐到現在的超過1,000,000個。並且每天都在造新字。是 由繁至簡嗎﹖ 3。2009年1月16日﹐日本公佈﹕“新常用漢字表試案, 追加 191 字” 。追加字是 中國的傳統漢字﹐而不是大陸的簡化字。是由繁至簡嗎﹖   (Shuo wen ,2009-07-20 )
  好!!!!!!!!   (紫貂公主 ,2007-12-02 )
  支持焦冬梅教授的观点: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优化的观点认真总结汉字发展的规律,使历史悠久的汉字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湘里伢子会员 ,2007-09-02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