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公司名称和商标也会令中国人莫名其妙:不易糊(胶水公司名称和商标);三鬼公司(公司名称)。同样,有些中文词组如果直接“搬到”日语中,尽管他们都认识汉字,但还是可能出现一些误解。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样板戏《红灯记》,就曾经被某些日本人误解为“红灯区的故事”,看过之后才大呼“上当”。
然而,以下日语词汇明显保留了古汉语的遗风,非常生动、有趣:踊(舞蹈)、走(跑)、步(走)、行(去)。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有关报酬的日语词汇也非常形象:给料(工资),赏与、慰劳金(奖金)。对于像工蜂一样玩命工作的日本人而言,领到每个月的工资不就像收到饲料一样吗?而在以能力为基础的工资之外、根据业绩而核发的奖金,不就像老板的赏赐或慰问吗?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中的许多词汇也很直观、形象。日语中虾叫“海老”,我原来一直迷惑不解,后来一想虾不正是因为有了胡子才显得“老”吗?将辣椒叫“唐辛子”,不就正好说明辣椒的来源吗?这样一想,记日语单词也容易多了。
对以下日语词汇的误解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告诉你(起诉、控告你)、工作员(间谍)、春雨(绿豆粉丝)、检讨(讨论)、钱汤(公共澡堂)、风俗店(妓院)、勉强(学习)、汽车(火车)、电车(城区及郊区地铁)、平和(和平)、冷奴(凉拌豆腐)、出张(出差、小姐出台)、披露宴(婚礼宴会)、豪洲(澳大利亚)、出来心(顿起的歹念)、给汤器(热水器)、铁棒(单杠)、手袋(手套)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中的量词也很有意思:一玉西瓜(一个西瓜)、一山苹果(通常也就两三个)、一本酒(一瓶酒)。
有个笑话说,有位专门接待中国游客的日本导游,中文不是太好,有一次接待刚来到日本的中国旅游团时,他本来想问:“昨晚休息得好吗?”可出口却变成了“昨天晚上你们安眠了吗?”中国游客以为在问,“是否吃了安眠药?”或是,“是否死过一回(长眠)?”弄得不知所措。日语对在职或退休后的政府官员“下海”经商或到私营企业里做事称为“下凡”,意指神仙降落到人间。这与汉语中的“下海”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个中国代表团到日本某个炼油厂去参观,看到厂区内树立着一块标语牌,上书:“油断一秒,怪我一生”。所到之处,工人们都在认真有序地工作。代表团团长不由得感慨万分并开始教导团员:“你们看,人家认真敬业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哪怕油断了一秒,也要反省一辈子。”团长还向日方郑重表示,要将日本职工的敬业精神带回去介绍给中国的职工学习,弄得日方接待人员莫名其妙。后来经过一番解释,中方代表团才搞清楚了,日文中的“油断”是“疏忽”的意思,“怪我”原来是“受伤”的意思。在工厂中树立标语牌的目的是提醒员工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日本关西地区的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岛根县和鸟取县,自古以来就叫“中国地区”。到那里去旅游的中国人会发现,那里的“中国银行”和“中国石油”特别多,便误以为是中国大陆的企业成功登陆日本投资。岂知,此“中国”非彼“中国”也!有趣的是,当日本的“中国银行”来中国开办代表处和办理其他业务时,中国人民银行不准其使用以汉字表示的名称,只能用其名称的罗马字“Chugoku Gingo”。
转载自连载:刹那樱花 作者:林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