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觀漢字的結構和功能
我們常說的倉頡造字,不過只是個想像的說法。中國人常喜歡把一些歷史上由先人們累積成就的偉大發明和創舉,用一位人格化的先賢來代表,就像西方人常把宇宙間偉大的事跡稱為神蹟一樣。其實漢字是出於許多先人的智慧,經過數千年不斷的演化和發展,自殷商的甲古文(公元前兩千多年)經金文、篆文、棣書,其間經過商、兩周、戰國,以至秦漢 (西元前約100年),兩千多年的過程。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與漢字的演進是相輔相成的,並且漢字在中國社會裏的地位,與時俱進,所起的功能也愈來愈重要。直至漢朝初期形成和發展出了楷書。楷書是由棣書演變而來的。楷書也是我們今天所稱的 “正體字”。 楷書把漢字推進到了一個更高的科學化的新層次,完全脫離了象形的拘束,成為多元化達意的結構。因為楷書的結構工整、清晰,由楷書的結構上可以更清楚的表達出形、聲、意的多重達意的功能。譬如“忍”字是“刃” 和“心”構成的,而 “認”是由 “言” 和 “忍” 構成的,把一個抽像的意識,用一個字表達得淋灕盡致。當我們看 “認” 字,同時印在我們腦海裏的還有 “言”、 “心”、“刀” 和 “刃” 四個字。因此我們看一個漢字,給我們的信息是它的結構而不是它組成結構的線條。就像我們看一個人或一個動物,是從他的體形、容貌、表情和身體上其他的特徵上來辨認,而不是看它組成這些特徵的元素和養份。不會因為特徵多了,不認得了。相反地,特徵愈多,愈容易辨認。東漢 許慎 作 “說文解字” (約公元前100年)把漢字結構的方法歸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類,稱“六書”。直至今日,許多化學元素的名詞可根據這個道理很容易的造成了。譬如“鋁”、“硒” 和“氦”三個詞,不僅能代表三個不同的元素,並且還指出那個是屬於 “金屬”、“非金屬” 或 “氣體”。這是拼音文字所辦不到的。當然在漢字裏也有些字的造形是以前人的見識來決定的。今天我們也許不一定能說明文字結構真正的意義。譬如在香港知名中國文字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