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词 的 末尾 音节 声调 弱化 和 趋同 是 汉语 各个 方言 的 共同 特点
“2.1.1.2 高 + 低” 和 “2.2.1 前面 音节 固定 读 高音——A + X” 的 类型 为什么 缺乏?因为 词 的 末尾 音节 声调 弱化 和 趋同 是 汉语 内部 的 共性,是 汉语 相对于 英语 等 语言 的 特点。缺乏“高 + 低”的 词调 模式 是 因为 一旦 词 的 末尾 声调 采用 低 调值,就 可能 弱化 成 轻声,单音节 声调 不 明显。如果 词 的 末尾 是 一个 高 调值 的 声调,那么 这种 弱化 的 印象 被 冲淡 或者 这种 弱化 的 趋势 被 抑制,所以 邢 向东(2004) 把 出现 词调 模式 的 词 叫做 “重轻式 语音 词” 。我们 可以 这样 说,缺乏“A + X” 的 词调 模式 是 因为 在 模式化 过程 中 有 词 末尾 的 音节 优先 的 原则:如果 词 末尾 的 音节 没有 模式化,那么 词 开头 的 音节 不能 模式化。
“2.1.2.1 弱 + 强” 只能 找到 “的话”这样 的 特例,是 跨层 语法 结构 词化 的 结果。非词 结构 词化 是 语法化 的 一个 重要 方面。这种 跨层 非短语 结构 在 语用中 脱离 “说……的 话” 的 框架 束缚,更改 句法 位置,使 “的” 从 涉及 前后 单位 更改 成 只 依附 在 后面 单位 上 发生 语法 地位 变化,变成 一个 表示 “假设”、“话题”、“停顿” 的 助词。(江 蓝生 2004)这种 特殊 类型 也 说明 词末 优先 原则 没有 被 打破。
不过 像 天津 方言 那样 词 的 开头 音节 比较 普遍 地 产生 连读 变调 现象,而且 变化 以后 的 结果 多样化,也 说明 了 词 的 声调 的 不稳定性 或者 混乱性。汉语 六甲话 “双音节 词 中 前 一 音节”“几乎 都 发生 变调”(曾 晓渝、牛 顺心 2005:7)。
总之,虽然 汉语 词 的 声调 在 相对 混乱 中 淡化,但是 词调 的 发展 趋势 暂时 还 看不出 产生 类似 英语 那样 的 词 的 重音 位置 全面 分布 的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