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词 多音节化 以后 的 声调 反向 发展 的 结果
语言 发展 有 一种 补偿性 规律。古代 汉语 的 词 主要 是 单音节 的,因为 当时 语音 系统 复杂,音节 数量 多,能够 保证 有 足够 的 形式 表达 单音节 的 词。但是 随着 语音 的 发展,复辅音 消失、浊辅音 清化。这种 音节 结构 简化、音节 数量 减少 的 结果 是 通过 出现 声调 和 延长 词 的 长度、增加 词 内部 的 音节 数量 来 补偿。现在 由于 大量 的 词 延长 了 长度,语音 的 区别 词 的 能力 加强 了,声调 的 作用 又 可以 淡化 了,而且 首先 从 多音节 的 词 开始。这样 声调 有 可能 经历 “产生——强化——淡化——消失” 的 循环 变化 过程。
由于 语言 发展 速度 存在 地区 不 平衡,在 中国 从 北方 到 南方 可以 说 是 从 汉语 的 现代 到 古代。因此,越 到 北方 声调 数量 越 少,最 少 的 只有 2-3 个 了;越 到 南方 声调 数量 越 多,多 到 10 多 个。一般 来说,声调 越 多 的 方言,单音节 的 词 保留 的 越 多,词调 模式化 的 可能性 越 少。有些 南方 方言 看上去 声调 数量 多,实际 上 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音节 至少 有 一些 是 不 用 声调 对立 来 表现 的,只是 通过 保留 塞音 韵尾 的 方式 表示,所以 这种 方言 从 共时 关系 来看 有的 只是 “塞音 韵尾” 韵母 ,不是 “入声” 声调。只有 像 长沙话 这样 的 方言 才 有 真正 的 入声,因为 入声 调值 跟 其他 调值 有 音位 对立 作用,例如 “八” 和 “疤” 分别 通过 声调 “入声 24” 和 “阴平 33” 的 对立 区分,作为 音质 音素 构成 的 声母 和 韵母 完全 相同,都是 “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