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词”意识 的 突出 表现
汉语 使用者 都 存在 词、句子 等 意识,虽然 把 这种 口语 用 汉字 写 出来,可能 不 知道 什么 地方 是 词 和 句子 的 界限。可以 说 汉字 的 字式 书写 方式 冲淡 了 汉语 本来 具有 的 词 意识。(彭 泽润 1996)无论 词调 采取 什么 方式,说明 汉语 使用 中 不 自觉 地 存在 着 “词” 的 整体 意识。但是 这个 事实 不少 语言 学者 在 主观 上 否定 了 它 或者 有 疑问。直到 2005 年 《现代 汉语 词典》第5 版本 问世, 我们 才 有 了 真正 摆脱 书面上 的 “字” 的 束缚,区分 现代 汉语 的 词 和 非词 的 词典,虽然 单字 记录 的 条目 中,在 给 作为 单音节 词 的 义项 举例 的 时候 仍然 保持 旧 的 格局,出现 例子 是 不 成为 词 的 语素。
为什么 一些 经常 使用 书面 汉语 的 人 反而 词 意识 淡化 了 呢?为什么 《汉语 拼音 正词法 基本 规则》从1988年 颁布 到 现在 快 20 年 了,除了 对外 汉语 教材,中国 的 小学 语文 教材 一直 不 采用 呢?因为 汉语 在 古代 的 词 基本上 是 单语素 词,基本上 可以 用 一个 字 记录 一个 词,字 和 词 基本上 重合,可以 用 字 意识 代替 词 意识。但是,随着 现代 汉语 字 记录 词 出现 越来越 多 的 不 一致 以后,汉语 书写 却 仍然 采用 字式 书写 方式 没有 普及 词式 书写,容易 给 人 形成 一种 错觉,以为 汉语 的 基本 单位 不是 词 而是 “字”。
关于 汉语 的 基本 语言 单位, 人们 从 汉语 语法 研究 的 核心 内容 出发 提出 了 不同 的 看法,包括 “字 本位”、“词 本位”、“词组 本位”、“小句 中枢”、“句子 本位” 和 “词 和 词组 本位” 等 观点。(马 庆株 2004:38 )但是 “词 是 关键 的 一级 语法 单位” (马 庆株 2004:43 ),是 语言 的 基本 单位,“由于 计算机 理解 和 处理 自然 语言 的 需要,语言学界 各个 流派 不约而同 地 对 词 这个 层级 的 研究 发生 了 浓厚 的 兴趣” (马 庆株 2004:46 )。“汉语 和 英语 不同,英语 文本 是 小 字符集 上 的 词串,而 汉语 文本 是 大 字符集 上 的 字串。因此 汉语 处理 增加 了 大 字符集 处理 和 字串 到 词串 处理 这 两 大 块 任务。”(刘 开瑛 2000:3 )“如果 把 中文信息 处理 作为 一个 重要 的、甚至 是 首要 的 因素 来 考虑,中文 按词连写 的 必要性 与 优越性 就 更加 突出 了,而 一些 消极 影响 则 会 显得 微不足道”(俞 士汶 1995)。可见 我们 不管 语法 上 着重 研究 汉语 的 什么 性质 的 单位,只要 我们 从 整个 语言 大厦 的 结构 来看,特别 是 从 语言 信息 处理 的 需要 出发,就 会 发现 只有 词 才是 最 基本 的 单位,因为 只有 词 同时 具有 自由 和 最小 两个 基本 条件。自由 保证 基本 单位 的 使用 前提 条件,最小 保证 基本 单位 的 有限性,提高 人 和 机器 掌握 和 处理 的 效率。
词 是 用 词素 构成 的,词 和 词素 都 是 形式 和 内容 结合 的 实体 单位。字 是 视觉 形式 单位,用来 单独 或者 组合 记录 词 或者 词素。(彭 泽润 2003:232 ) 字 类似 音节,都是 最小 又 自由 的 形式 单位,不过 一个 是 视觉 的,一个 是 听觉 的,它们 本身 都 没有 意义 内容。由于 “字” 在 历史 上 跟 词、语素、音节 基本 重合,“字” 本身 是 可以 看见 的 界线 明确 的 单位,因此 用 文字 中 的 “字” 来 表达 语言 中 的 这些 概念 最 直观,所以 人们 习惯 使用 “字”,担心 限制 “字” 的 使用 范围。周 荐(2004b)就 认为 这样 “把 字 赶出 语言学 术语 的 行列” 了。我们 认为 这 是 在 汉语 用 一个 字 记录 一个 词 的 格局 被 打破,并且 从 20世纪 40 年代 以来 在 词典、字典 中 实践 词 理论(邹 酆 2001) 以后 进行 术语 分工 调整 的 结果,只是 把 “字” 赶出 口语 的 行列,因为 广义 的 语言 不 应该 只是 特指 口语,应该 包括 书面语 中 的 文字。
曹 志耘 在 研究 汉语 方言 的 过程 中 认为 “词 是 语言 最 基本 的 单位,语音 变化 主要 是 在 词 的 层面 进行”。“既然 多音节” 词 “已经 成为 汉语 的 主流,连读调 的 兴起 和 变化 自然 跃升 为 汉语 声调 演变 的 重要 方面” (曹 志耘2002:125)。
汪 平 说 苏州 方言的 连读 变调 根据 音节 的 时间 距离 从 短 到 长 分成 3 个 层次:第一 层次 必须 变化,而且 变化 大,甚至 两个 音节 变成 一个 声调;第二 层次 可以 变化 也 可以 不 变化,即使 变化 也 不 大;第三 层次 不 会 发生 变化。例如 “华中 理工 大学” 可以 分成 “华中 + 理工 + 大学” 3 个 连读 变调 单位。“吃饭” 可以 属于 第一 层次,也 可以 属于 第二 层次。由于 苏州人 主要 吃 米饭,“吃 面” 一般 在 第三 层次。但是,“吃饭” 进入 第三 层次,“吃面”进入 第一、第二 层次 也 允许。(汪 平 1996:42,58)
汪 平 这些 分析 对于 认识 汉语 的 词 非常 有 价值。上面 说 的 音节 的 时间 距离 就是 词 的 界限。词式 书写 就是 书面语 用 空间 距离 再现 口语 的 时间 距离,使 书面语 不 失去 口语 的 词 的 界限。第一 层次 就是 汉语 的 词,第三 层次 就是 汉语 的 词组,第二 层次 是 可以 动摇 的 中间 状态。“吃饭”和“吃面”的 例子 说明 词 有 相对性,而且 使用 频率 高 是 词组 转化 成 词 的 动力。
虽然 语流 音变 也 可以 发生 在 语音 速度 比较 快 的 词组 中,例如 北京话 声调 “214+214+214+……
如果 说 江苏 丹阳 方言 双音节 结构 后面 一个 音节 被 前面 一个 音节 同化 声调,那么 天津 方言 相反,是 前面 一个 音节 被 后面 一个 音节 异化 了 声调。无论 后面 音节 变化 还是 前面 音节 变化,无论 同化 还是 异化,都 说明 多数 是 词 的 双音节 结构 部份 语素 的 声调 意识 在 弱化,词 的 整体 意识 在 强化。例如 “冬瓜” 中 的 “瓜” 读 轻声,但是 “冬瓜汤”中 的 “瓜” 不仅 不 读 轻声,还 用 阴平 声调 的 身份 参加 3 音节 结构 的 连读 变调。(1988:353)可见 不仅 变调 本身 体现 词 意识,而且 应该 在 具有 词 意识 的 前提 下 分析 连读 变调。在 分析 连续 几个 音节 到底 按照 几个 音节 的 条件 变调 的 时候,除了 忽视 语言 速度 的 差异 以外,应该 考虑 这些 单位 是不是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