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词调 模式化 理论 可以 更好 地 解释 复杂 的 “连读 变调” 格局
4.4.1 解剖 广东 饶平上饶 客家话 复杂 的 “连读 变调” 格局
我们 从 表格 4 看 最近 的 一个 关于 广东 饶平上饶 客家话 的 报告 (詹 伯慧,刘 镇发 2004)。詹 伯慧、刘 镇发 认为 这种 方言 的 声调 有 阴平(11)、阳平(55)、上(53)、去(35)、阴入(21)、阳入(55) 6 个。下面 我们 把 他们 描写 的 两个 音节 的 词语(基本上 是 词) 变调 规律 概括 如下(调值 下面 加 横线 表示 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调值,“→” 后面 表示 变调 结果。我们 做 了 分类 方面 的 调整。
表格 4. 饶平上饶 客家话 双音节 词调 模式
A1. 11(→11)+X(X=55,35,55) |
B1. 21(→55)+X (X=11,53,21) |
A2. 55(→55)+X(X=11,53,21) |
B B2b. 55(→31)+X (X=11,53,21) |
|
B B3b. 53(→11)+X (X=55,55,21,35) |
|
B4. 35(→33)+X (X=11,53,21) |
在 表格 4 中,A 组 其实 没有 变调,B 组 按照 变调 前 的 条件 分成 4 小组,从 变调 结果 来看 也 是 4 个,但是 不是 一 对 一 的 简单 关系。这种 复杂 的 变调 现象 中,除了 是否 带 塞音 韵尾 或者 古代 是否 属于 入声 声调 这个 语音 条件 决定 变调 还是 不 变调 以外,凡是 发生 变调 的,并没有 明确 的 语音 条件,应该 属于 词调 模式化 变调。
从 共时 声调 事实 来看,阳入 和 阳平 调值 相同,应该 属于 一个 声调。为什么 要 分成 不同 声调 呢?主要 是 因为 能够 在 词 中 通过 变调 还是 不 变调 来 区分 在 古代 属于 阳平 还是 阳入 的 声调。从 共时 角度 来看,阳入 可以 跟 阳平 合并,而且 阴入 也 可以 跟 阴平 合并,因为 不仅 调值 几乎 没有 区别,而且 不 对立。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音节,现代 完全 和 平声 在 调值 上 合并 了,只是 在 塞音 韵尾 和 变调 条件 上 仍然 有 自己 的 特点。这样 这种 方言 实际上 只有 4 个 声调:阴平(11)、阳平(55)、上(53)、去(35)。变调 中 的 调值 31 是否 可以 跟 11 合并,还 值得 再 调查 考虑。这样, 以上 变调 实际上 是 词 的 前面 音节 声调 模式化,后面 音节 的 声调 不 发生 模式化 变化。前面 音节 出现 4 种 模式化 结果:11,33,31,55 。从 数量 上 来看,模式化 以后 并没有 减少 音节 声调 的 总 数量,但是 它 蕴含 着 一种 模式化 趋势。我们 还 看到,同样 的 条件,例如 “X=11,53,
(1) 55+X,X=11,53,21 (2) 33+X,X=55,11/21,35,53 (3) 11/31+X,X=55,11/21,35,53
奇怪 的 是,如果 认为 21=11,那么 B1 和 B2 本来 分别 符合 模式(3)和 模式(1),为什么 还 要 变化 成 新 的 模式 呢?大概 已经 有 A1 和 A2 分别 利用 了 这个 条件,于是 为了 使 来自 古代 平声 和 入声 的 音节 继续 保持 在 声调 上 的 差异,就 形成 了 这样 的 分流 局面。如果 来自 古代 阴平 的 位置 在 前面 的 音节 同化 了 位置 在 后面 的 音节 的 声调,那么 来自 古代 阴入 的 位置 在 前面 的 音节 就 迫使 位置 在 后面 的 音节 选择 一种 声调 模式 55。如果 来自 古代 阳入 的 位置 在 前面 的 音节 同化 位置 在 后面 的 音节 的 声调,那么 来自 古代 阳平 的 位置 在 前面 的 音节 就 迫使 位置 在 后面 的 音节 选择 一种 声调 模式 33。
詹 伯慧、刘 镇发 认为 下面 “形成 两 字 连读 前后 两 字 都 变调 的 格局”,其中 后面 一个 音节 一律 变成 55,这 是 “两 字 连读 变调 规律 外 的 特殊 现象”:大哥、二哥(35+11→33+55),二姐(35+53→33+55),阿公(11+11→?+55)。其实 根据 词调 模式化 理论,我们 发现:虽然 例子 不 多,而且 “阿公” 前 一个 音节 的 调值 还 无法 确定,但是 我们 明显 看到 了 “33 +
4.4.2 解剖 浙江 金华 吴语 的 连读 变调 格局
从 表格 5 看 曹 志耘 调查 的浙江 金华 方言 的 词调 模式化 情况(曹 志耘2002:130~131)。
表格 5.金华 方言 双音节 词调 模式
后 前 |
阴平334 |
阳平313 |
阴上535 |
阳上535 |
阴去55 |
阳去14 |
阴入4 |
阳入212 |
阴平334 |
33-55 |
33-55 |
33-55 |
33-55 |
|
33-55 |
|
|
阳平313 |
31-55 |
31-55 |
31-55 |
31-55 |
|
|
|
|
53-55 |
31-14 |
53-55 |
31-14 |
|
|
|
| |
阴上535 |
|
53-14 |
53-55 |
53-55 |
|
|
|
|
|
55-14 |
|
|
|
|
|
| |
阳上535 |
53-55 |
|
|
|
55-14 |
|
|
|
阴去55 |
33-55 |
33-55 |
33-55 |
|
|
33-55 |
|
|
|
33-14 |
|
33-14 |
|
|
|
| |
55-0 |
55-0 |
|
|
55-0 |
55-0 |
|
55-0 | |
阳去14 |
53-55 |
53-55 |
|
|
|
|
|
|
|
53-14 |
|
|
|
|
|
| |
14-0 |
14-0 |
|
14-0 |
|
14-0 |
|
| |
阴入4 |
4-55 |
4-55 |
|
|
|
4-55 |
|
|
4-0 |
|
|
|
|
|
|
| |
阳入212 |
21-55 |
|
21-55 |
21-55 |
|
|
|
|
|
21-14 |
|
21-14 |
|
|
|
|
表格 5 中 的 “- ” 是 我们 加 的,表示 两个 音节 声调 的 连续性。面对 表格 5 中 这种 同样 组合 条件 出现 不同 变化 结果 的 金华 吴语,曹 志耘(2002:111)认为 “这 使得 南部 吴语 的 语音 变调 在 一定 程度 上 呈现”出 一种 “无理” 状态,“给 我们 的 研究 提出 了 很 大 的 挑战”。其实,从 共时 系统 来看 阴上 和 阳上 调值 一样,而且 对 音节 连读 的 结果 也 没有 产生 对立性 的 差异,完全 应该 合并。下面 我们 从 词调 模式化 角度 来 归纳 表格 中 46 种 现实 组合 的 双音节 词 的 声调 规律,可以 形成 5 种:
(1)轻重 模式: X + 0, X=55//14//4
(2)局部 高低 模式 1:X+14,X=31(=313)//55(=535)//(33=55)//53(=14)//21(=212)
(3)局部 高低 模式 2:X+55,X=13(=313)
(4)整体 高低 模式 1:33(低)+55(高), 33=334//55, 55=334//313//535//535//14
(5)整体 高低 模式 2:53(低)+55(高), 53=313//535//14, 55=334//313//535//535
曹志耘(2002:130-132)针对 浙江 金华 方言 词 的 两个 音节 都 模式化 变成 “33+55”和 “53+55”的 现象,说 “后 字 也 有 变调 和 虚化 现象”。其实 这 就是 词调 的 整体 模式化,跟 一般 说 的 两个 音节 的“连读 变调”只有 一个 音节 变调 的 情况 不同。上面 声调 规律(3)(4)(5)由于 后面 音节 调值 都是 55,因此 可以 做 进一步 概括,说明 55 这个 高调 出现 在 词 的 末尾 具有 明显 的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