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用 模式化 词调 理论 重新 分析 昌黎 方言 声调 中 的 问题
河北 昌黎 方言 被 认为 有 7 个 声调:阴平32,阳平甲13,阳平乙11,上213,阴去55,阳去24,轻声。我们 认为 其中 的 “阳平乙11” 和 “阳去24”是 在 词 的 声调 模式 中 变化 的 结果。因此,如果 再 去掉 “轻声”,实际上 只有 4 个 声调,跟 北京话 声调 格局 基本 一致。
《昌黎 方言志》 面对 “阳平乙11” 和 “阳去24” 是 这样 解释 的:按照 现代 语音,阳平甲 和 阳平乙 不 对立,是 互补 的,似乎 可以 认为 阳平乙 可以 当做 阳平甲 的 连读 “变调” 处理,“不过 这样 处理 是 有 困难 的。因为”同样 的 阳平甲 调值 13, 在 轻声 前面,除了 变调 读 11 调值,有的 词 又 变调 读 24 调值,“什么 时候 读 11 调,什么 时候 读 24 调,还 不能 说出 语音 的 条件,需要 一个 一个 列举,不如 索性 把 11 调 和 24 调 都 认为 是 独立 的 调类,比较 妥当 一些。”(河北 省 昌黎 县 县志 编纂 委员会,中国 科学院 语言 研究所 1960:37-38 )当然 《昌黎 方言志》 已经 声明 和 预见 “并不 排斥 别 种 处理 方法”。
我们 认为 这里 的 “11” 应该 是 词 的 模式化 声调 选择 音节 声调 “213” 的 一个 连读 变调 “21” 的 结果。21 调值 类似 北京话 调值 214的 一个 变体。调值 21 和 11 如果 没有 对立 关系,完全 可以 忽视 这种 区别,甚至 可以 认为 这种 区别 本来 不 存在,因为 在 “不能 说出 语音 的 条件”的 情况 下 可能 是 主观 认识 的 不同。也许 在 词 的 模式化 声调 中 读 11 和 24 调值 的 音节 记录 的 语素 正巧 多数 按照 历史 来源 应该 属于 平声 和 去声,于是 勉强 把 它们 在 平声 和 去声 中 增加 一个 位置,叫做 “阳平乙”、“阳去”。从 《昌黎 方言志》 例举 的 “阳去” 的 例子 来看,几乎 都是 出现 在 轻声 音节 前面,而且 不少 例子 在 古代 不 属于 去声,因此 我们 认为 阳去 不是 独立 的 单音节 语言 单位 的 声调,只是 在 第二 个 音节 是 轻声 的 双音节 词 中 被 模式化 的 第一 个 音节 的 声调。《昌黎 方言志》 也 在 声调 系统 说明 中 认为 阴平、阳平甲、阴去 有 跨 调类 现象,就是 它们 都 有 读 成 阳去 的 现象。为什么 只有 上声 213 不 读 阳去,因为 它 是 曲调,在 语流 中 发生 变化 以后 读成 前 半 部份21 了。更加 重要 的 事实 是,从 《昌黎 方言志》 例举 的 “阳平乙11”的 例子 来看,“阳平乙11” 也 几乎 都是 出现 在 轻声 音节 前面,而且 《昌黎 方言志》 说明 “11” 的 起点 稍微 高。可见 “阳平乙
“黄瓜” 采用 “11(21)+ 轻声”,“黄病” 采用 “24 + 轻声”“不能 说出 语音 条件”,我们 认为 “黄” 等 出现 在 词 的 开头 的 语素,是 自由 采用 两种 词调 模式,将来 经过 竞争 中 的 逐渐 简化,有 进一步 统一 成 一个 词调 模式 的 趋势。
但是 我们 不能不 注意 “柜,饭, 庙(大~),被” 等 少数 例子,它们 并不 出现 在 轻声 音节 前面。因此 我们 进一步 认为 “阳去” 确实 存在 过,是 一个 残留 的 声调,由于 词调 模式化 采用 了 24 调值,导致 原来 读 24 调值 的 阳去 跟 阴去 合并 读 “55” 调值,让出 24 调值 做 词调 模式化 的 声调。
由于 “阳平乙” 声调 的 例子 毫无 例外 地 出现 在 轻声 音节 前面,所以 我们 无法 确认 “阳平乙11” 是否 存在 过。另外,从 “阳平甲” 的 调值 是 13,但是 在 双音节 组合 的 重读 音节 前头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