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不同 模式化 词调 可以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4.3.1 局部 模式化 和 整体 模式化 可以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我们 从 表格 2 来看 邢 向东(2004) 概括 新疆 焉耆 方言(刘 俐李 1993) 的 词调 模式化 情况,表达 上 有 修改。
表格 2.焉耆 方言 双音节 词调 模式
后 音节 前 音节 |
(阴平 21) |
(阳)平 24 |
上 51 |
去 44 |
(阴平 21) |
21-52 木瓜 24-21 官兵 |
21-52 单旋 24-52 跟前 |
21-51 吃饱 |
21-44 偏向 |
(阳)平 24 |
24-52 棉花 24-21 学生 |
24-52 锄头 |
24-51 云彩 |
24-21 槐树 |
上 51 |
51-21 祖宗 |
51-21 往年 |
51-21 耳朵 |
51-21 板凳 |
去 44 |
44-21 意思 |
44-21 绣球 |
44-21 豆腐 |
44-21 半夜 |
我们 有意 移动 了 表格 中 例子 的 位置,凡是 靠 左边 的 属于 “低+高” 模式,凡是 靠 右边 的 属于 “高+低” 模式。“官兵”、“学生”是 从 邢 向东(2004) 另外 一个 表格 中 找到 合并 进来 的。“(阴平 21)”、“(阳)平
从“吃饱”、“偏向” 来看,出现“21+X,X=51//
由于 在 基本 声调 24,51,44 中,“上[51]” 和 “去[ 44]” 都 是 高音,所以 由 它们 开头 的 词音 选择 “高+低” 模式;相反,由于 “平[ 24]” 是 相对 低 的 声调,所以 由 它 开头 的 词音 选择 “低+高” 模式。
本来 焉耆 方言 在 声调 系统 中 平声 只有 一个 基本 声调 “平声[24]”,为什么 在 模式 变调 中 多出 一个 叫做 “阴平[21]” 的 平声 呢?这里 似乎 吸收 了 把 昌黎 方言 的 基本 声调 处理 成 7 个 声调 的 教训,但是 仍然 启用 了 “阴平” 和 “阳平” 的 概念。这 是 因为 在 词调 模式化 开头 位置 平声 在 保持 本来 调值 的 同时,来自 古代 清音 声母 的 平声 率先 主体 变成 最低 调值 21,由于 清音 也 出现 发展 不 平衡,以至 “单” 和 “跟” 本来 应该 声调 一样 属于 阴平,但是 结果 不 一样。因此 21 和 24 不是 共时 语音 系统 中 的 阴平 和 阳平 的 区别。如果 24 变成 21 全部 完成,那么 词调 模式 中 的 “低” 声调 全部 统一 成 真正 的 低 调值 了。如果 进一步 统一,有 可能 使 44 变成 51,最后 剩下 21 和 51 两个 声调。这样 就 会 从 局部 模式化 向 整体 模式化 转变。由于 新 的 低音21 取代 旧 的 低音 24,就 诱发 了 24 和 21 之间 具有 相对 的 高低 差异 关系,产生 “24+21” 这样 的 新 的 “高+低” 的 词音 模式,例如 “官兵” 和 “学生”。
总之,焉耆 方言 词调 模式化 中 的 低音,无论 在 词 的 开头 还是 末尾 都 有 统一 成 21,取代 24 的 趋势。在 取代 过程 中 由于 新 旧 并存,导致 人们 产生 区分 阴平 和 阳平 的 错觉。而 其中 的 高音 还 没有 产生 统一 的 趋势,保持 44 和 51 两种 高音 状态。
4.3.2 高低 模式 和 轻重 模式 可以 分成 不同 的 历史 层次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下面 我们 从 表格 3 来看 邢 向东(2004) 概括 甘肃 敦煌 河西 方言(曹 志耘1998) 的 词调 模式化 情况,表达 上 有 修改,区分 了 共时 声调 名称 和 历时 来源 或者 其他 系统 中 的 声调 名称。
表格 3.敦煌 河西 方言 双音节 词调 模式
后 音节 前 音节 |
(现代 北京 的 轻声) |
平 44 |
上 53 |
去 213 | ||
古代 阳平 |
古代 上声 | |||||
平 44 |
44-53 刀子 |
44-55 飞机 |
44-53 丝绸 |
44-53 青海 |
| |
上53 |
古代 阳平 |
13-0 头发 |
13-0 文章 |
13-0 合同 |
13-0 皮袄 |
13-0 文化 |
古代 上声 |
21-53 姐姐 |
44-53 老师 |
21-53 起床 |
13-0 井水 |
21-53 礼拜 | |
去 213 |
21-213 豆腐 |
21-213 汽车 21-44 电灯 |
21-53 上学 53-213 病人 |
21-53 地主 |
21-213 外国 |
在 这个 表格 中, “X + 0,X=
“X + 0,X=
4.3.3 高低 模式 和 轻重 模式 的 竞争 和 互补
如果 说 衡山 方言 还 停留 在 高低 模式(彭 泽润 1999b),北京话 基本上 进入 轻重 模式,那么 河北 迁西 方言 两种 模式 并存,而且 有 轻重 模式 在 逐渐 取代 高低 模式 的 趋势(江 海燕 2004)。
但是,同样 的 方言,是 轻重 模式 还是 高低 模式,看法 可能 不 一样。例如 对于 河北 昌黎 方言,江 海燕 (2004)根据 自己 的 调查 认为 《昌黎 方言志》都 处理 成 轻声 的 声调,其中 “24 +
天津 方言 轻声 这种 声调 轻重 变化 跟 北京话 一样 丰富,连 “天津” 这个 地名 的 后面 音节 也 是 轻声。但是,它 的 跨 调位 的 连读 变调 这种 声调 的 高低 变化,比 北京话 丰富,因为 北京话 只有 上声 变 阳平。然后 天津 方言 的 高低 变化 和 轻重 变化 正好 互补:轻重 变化 是 后面 音节 变化,高低 变化 是 前面 音节 变化。(石 锋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