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 和 理论 启发
5.1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声调 淡化 的 表现
汉藏 语系 的 语言 一般 有 声调,其他 语系 的 语言 虽然 也 有 一些 语言 有 声调,但是 没有 这么 普遍。根据 学者 的 研究, 声调 不是 汉语 的 原始 特征,是 在 音节 简化 过程 中 为了 弥补 辅音 功能 的 损失 产生 的。(冯 英 2004)但是 随着 汉语 词 的 非单音节化,声调 的 这种 作用 越来越 少,于是 可能 又 出现 模式化 的 词调。
词调 模式化 的 结果 是 一方面 声调 数量 越来越 少,另一方面 声调 在 多音节 词 中 越来越 不 起 功能性 或者 对立性 的 区别 作用。这 有 可能 促使 声调 淡化,逐渐 形成 类似 英语 等 语言 的 轻重音 格局。不同 的 是,从 汉语 普通话 和 英语 的 比较 来看,英语 是 在 一般 声音 中 通过 加强 的 “重音” 这种 突出 语音 特征 的 方式 形成 词 的 节奏 甚至 少量 地 用来 区别 意义,汉语 是 在 一般 声音 中 通过 减弱 的 “轻声” 这种 淡化 语音 特征 的 方式 形成 词 的 节奏 甚至 少量 地 用来 区别 意义。
东乡语 借用 汉语 的 词(陈 其光 2004) 就 把 不同 声调 的 区别 转换 成 不同 重音 位置。例如 “衫子、包子” 因为 词 前面 的 音节 汉语 读 平调,把 词 的 重音 放 在 词 后面 的 音节,但是 “扇子、豹子”因为 词 前面 的 音节 汉语 读 降调 给 人 强烈 的 感觉,所以 东乡语 把 词 的 重音 放在 这个 音节 位置,就是 词 前面 的 音节。这样 东乡语 用 重音 位置 的 前后 不同 的 方式 区分 了 汉语 用 声调 不同 的 方式 区分 的 词。否则 可能 发生 混淆,出现 同音 词。这 说明 声调 这种 语言 手段 完全 可能 取代 其他 语言 手段,也 有 可能 被 其他 语言 手段 取代。
汉语 声调 数量 减少 也 是 声调 淡化 的 重要 表现。“汉语 方言 声调 演变 的 趋势 是 ‘简化’”(曹志耘 2002:125)只有 3 个 声调 的 方言 在 北方 方言 中 涉及 184 个 县,占有 北方 方言 区域 的 12%。(张 世方 2000)南方 汉语 方言 有的 看 上去 声调 多,其实 有的 可以 进行 音位 归纳,因为 有的 描写 把 从 声调 本身 来看 没有 不同 的 声调 当做 了 不同 的 声调。例如 广东 饶平上饶 客家话 的 入声 调值 跟 其他 声调 相同(詹 伯慧,刘 镇发 2004)就 没有 必要 分开。
曾 晓渝、牛 顺心(2005) 把 广西 三江 周坪黄牌 的 汉语 方言 “ 六甲话”, 根据 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单位 现在 有 塞音 韵尾 确立 入声,又 根据 这种 韵母 中 “韵腹 元音 的 长短” 分类,形成 10 个 声调 的 格局:阴平 53,阳平 343,阴上 33,阳上 35,阳去 41,阳去 22,阴入长 33,阴入短 55,阳入长 11,阳入短 23。其实,4 个 “入声” 声调 不会 跟 其他 声调 中 任何 一个 产生 对立,可以 在 互补 分布 的 前提 下,根据 调值 相似 原则 合并 到 其他 声调,至少 出现 两个 调值“33” 的 声调 “阴上” 和 “阴入长” 可以 合并。
苏州 方言 的 7 个 声调(阴平 44,阳平 223,上声 51,阴去 523,阳去 231,阴入 43,阳入 23) ,从 极端 的 声调 对立 角度 来看,几乎 可以 合并 成 3 个 声调。由于 有 入声 声调 的 韵母 保留 喉塞音 韵尾,所以 入声 声调 不 会 跟 没有 塞音 韵尾 的 音节 的 声调 产生 对立,而且 “ 阴入
中亚 “东干语” 半个 世纪 以来 在 使用 音素 文字 的 时候,能够 完全 忽视 声调 的 标记(林 涛 2003)。因为 东干语 就是 120 多 年 以前 移民 带走 的 甘肃 一带 的 汉语 方言,正好 这种 方言 音节 声调 也 只有 3 个,加上 词调 模式化,所以 音节 声调 辨别 词 的 作用 显得 相对 不 重要。当然 这样 不能 从 文字 区分 “是 话 不是 花,提起 搁不下” 中 的 “话” 和 “花” 这样 的 同音词,但是 人们 可以 根据 语境 辨别 这种 同形 同音 词。
如果 汉语 朝 这个 方向 前进 有 可能 变成 非声调 语言。这 使 我们 想起 法语 固定 地 把 重音 放 在 词 的 末尾 音节 上。例如,衡山话 说:“哥哥、姐姐、满满(叔叔)、婶婶、能能(奶奶)”,如同 说 法语。
丹阳 方言 的 这种 模式化 变调 说明 词调 模式化 充分 发展 以后,单音节 语言 单位 的 基本 声调 在 语言 实际 中 展现 自己 的 机会 几乎 没有 了,会 使 我们 想起 日语 中 多音节 词 的 “音高 重音” 或者 “乐调 重音” 模式。
但是 我们 应该 看到,在 短 时期 内,汉语 普通话 的 单音节 词 还 不会 放弃 声调 的 作用,因此 汉语 的 声调 消失 需要 一个 过程。词调 模式化 在 不同 的 汉语 方言 中 的 发展 速度 也 不 一样。也许 在 这个 过程 中,如果 汉字 长期 使用 就 会 减慢 这个 过程,如果 汉语 拼音 音素 文字 早日 使用 就 会 加快 这个 过程,因为 汉字 不 方便 表现 北京话 “dòuf豆腐”这样 的 两个 音节 经过 脱落 和 融合 形成 的 一个 闭音节 类型 的 音节,也 不 方便 表现 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