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五百多年,诸侯割据,各自为政,造成文字相异,迫使秦始皇要搞书同文。此后汉字字形几经变化,好像再没有提出这种任务。两千年后的今天,不到五十年工夫,大陆成功推广了简化字,海峡两岸文字就不一样了,又需要搞第二次书同文。文字本身虽没有阶级性,但也会受政治政策的影响。不过政策不符合文字发展的本性,恐怕也难起作用,如武则天造的字和第二简化字表,就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批简化字既已被大陆和世界最大多数华人所接受,决无倒退回去的道理。至于由于简化和归并造成的某些问题,在使用中完全可以理智地避免。实际上任何文字,包括繁体字,都可以找到这种会造成歧义的特例。同样不能把繁体字定为非法。我认为可以搞三五千字的常用字表,但不应该搞什么规范字表,限定汉字数。规范文字(包括规范字音、字义)通常应该由字典去承担。写文章总要求能让读者看得懂,采用读者熟识的字,不会用大量的生僻字,除非不想给别人看。为做到这点,作者可能翻字典而不会去查字表。我想现在最影响中文纯洁性的网络词语中的字母数字,不会纳入规范字表吧,但不能禁止许多人用它。如果不计偏旁替代产生的简化字,简繁不同的字就不多了,大陆青年即使没学过繁体字,现在接触多了也认得了,第一次常常是猜得的。因为大多数简体字来自草书或手写俗字,港澳台也是熟识的。简繁转换有时不一定是必要的,尤其对不对称的简繁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用不相同的字,可能有不同含义,转换之后会丢掉一些信息。总之,我主张兼容并包,两岸交流多了,自然会书同文了。
限定汉字数的做法更要不得。现在的电脑只能使用字库里有的汉字,还要依靠种种输入法,已经扼杀了汉字的发展,逼出奇形怪状的网络词语。我们应该让电脑也能自由使用任何字形,由实践来选择、形成新时代的字集。比起上百万的英文字来,九、十万汉字并不算多。虽然绝大部分是死字,但不能抹杀它的存在,说不定某时某刻要用到它,甚至复活或获得新含义。我们搞文字的,都应该首先致力于研究汉字的科学排序法,通过自动组字软件,把电脑的输入码、内码统一为同一个,编出易用易查的字典,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