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7
简化无助于汉字的难学难用,反而造成难学难用,也造成当前混乱,所谓难学难用,老汉字音无定音,意无准义,故而难学难用。
简化字只简了笔划,对音、意并无改善,所以它无助于难学难用。如高元白在他的《汉字起源、发展和改革》中写道“……也不过是……做到写字的一些便利,而汉字本身主要的缺点,不是简体字所能解决的。”
现行简化字它是清末以后救亡图存的行动之一。和清末以来汉字改革运动属于同一范畴的。
清末以来仁人志士,出于对国家存亡的深切忧虑和对旧中国的痛恨之情,一方面看到国人的愚昧,认识到不从“开民智”着手,是无法挽救的。开民智首先遇到的是汉字的难学难用。同时也看到西方拼音字的易学易用。这种种因素,加以急燥情绪,人们无暇也不愿意研究汉语、汉字,迫不急待地想要改掉老汉字,这就是文改的源起。而在文改中又碰到了方言的障碍,因而想到了简化。如鲁讯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另从他的作品中也可看出,如《阿Q正传》、《孔乙已》等等。一切因素的综合,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字正是其中的行动之一。
清末大规模的汉字改革失败后,人们认为改革不是短时间所能办到的。于是多人主张简化汉字。最早提倡者是钱玄同,他在1922年向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少现行汉字的笔划案”。1934年又在该会提议“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主张选编“简体字谱。此外1930年刘復编有《宋元以来俗字谱》;1935年杜定友编《简字标准表》;1936年陈光尧编《常用简字表》;同年容庚编《简体字典》;1937年北京研究院字体研究委员会编《简体字表》。1934年“大众语”运动高潮中引起的“手头字”运动,上海15个团体和二百多位文化界人士,联名提出三百多个手头字在上海发表,各杂志纷纷响应。抗日战争发起后,又产生了许多简体字。可见简体字的提出,是和客观社会事态息息相关的,和近世的政治、经济、文化、革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密不可分的。
1949年10月10日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内设四个委员会,其中之一是“汉字整理委员会”。由于协会成员基本上是拉丁化的主张者,他们信奉西方的“文字发展规律”,认为文字最终必定是拼音的。除了语音分岐统一语言需要时间外,促进汉字意符的消亡(据说西方的从意音字到拼音是由于意符的消亡而达到的)也应简化。这就是他们提出简体字的渊源所在,于是“一简”、“二简”先后提出了。
汉字简化从古就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从图形走向符号;从文走向字;从复杂概念走向简单概念;从难写走向易写,这都是积极的。使文字走向充实、完备、正规。另一方从可识变为不易识;从有义可查走向无义可查;从理性走向非理性。只图方便,因而使文字成为毫无理据,无法识别,也不易记忆的死符号,这都是消极的。楷书后的简化多属于后者,而当前的简化多数是楷书后产生的。
汉字从其产生与发展是有其依据的,它是始终围绕着汉语特点而前进的,有的人觉得奇怪和可惜。如汉字产生了大量的“假借”字后,造成了一字多义,后产生了“形声字”他写道“当时不知分析音素,专制音标,写成拼音文字,只是在发生了流弊的“假借字”上想补救的办法,于是有了在音符假借字上注以形符偏旁的“转注”;后来又有了形符偏旁上谐以音符假借字的“谐声”,……但结果造成了的都是“形声字”……“假借”只是冲向“衍声”的一阵惊涛巨浪,中途遇到阻碍,把水势打了回来,而合入“转注”、“谐声”的洪流里。这条洪流正在“衍形”“衍音”的过渡阶段中滚滚激泄。它将流到完全衍音的领域是势所必然的”。还说“可惜没有放弃了方块制度,只是把所有汉字都当音符使用”。
他认为如果“分析音素,专制音标”,那么当时就可“写成拼音文字”了。我看这种想法有点太简单。“它将要流到完全衍声的领域是势所必然的”。这点我们也看不出。不是说西方也有“意音”阶段吗?为什么又不想叫汉字经过意音阶段呢?从甲骨文看,殷商时代汉语就是单音语。如“今夕其雨”,以及其后的尚书、易、礼、诗经都是单音的(不知西方拼音字前可是单音语?)。大约中国人就是懒,不愿多说话,如 犙(三岁牛),牭(四岁牛),牻(白黑杂毛牛),羜(羊五月生羔),“”(羊六月生羔)――当时都是用一个字来表示,说话总好用一个音的语言。到现在还说“犊”(牛崽),“羔”(羊崽),这样的语言,就是写成拼音字,语言就会变成复音语吗?拉丁化主张者总以为当时不是那“形声字”的“意符”,汉语早就成为复音语了。这是不切实际的。大家都知道,从古以来,汉字始终是掌握在卿大夫阶级手里,它(汉字)和老百姓是无缘的(只有在新文化运动后汉字才和老百姓发生关系)那么老百姓的语言应当是未受“形符”影响吧?老百姓不也是单音语吗?如人、狗、山、水、吃、穿、走、跑、红、白、大、小、这、那、呢、吗?哪个不是单音的?语言即是单音的,叫它怎样来用拼音字?但拉丁化主张者总以为“形符”是个障碍物,因此想尽办法去掉这个“形符”,简化就是其中之一。如简字中的以干代幹,以付代傅、副,以午代舞(后给以纠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