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字理论研究
由于新石器时期遗址刻划符号的不断发现,汉字起源问题的研究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上个世纪后20年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部分学者认为,远古中国域内的原始文字很可能有多种系统,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一元的、单线的,各个人类群体都可能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最后汇入了汉字这一滔滔大河之中。对“原始文字”有的学者进一步作了阶段划分,有“四阶段”与“二阶段”两种说法,不少学者认为至迟在二里头文化即相当于夏初汉字已经出现。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要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三种代表性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根据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汉字符号的形态等,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还有的学者主张先将汉字系统分成三个层面,即系统、汉字、字符,汉字系统的最底层单位是意符和音符,因而从字符层面上可以认为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的集合。
汉字结构或构形方式的研究,8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代表性说法主要是裘锡圭“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新三书说 。不过许多学者仍认为,汉字最基本的构形方式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也有少数学者在此基础上依据地下资料对一些构形方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研究,如关于形声字、会意字的研究。王宁提出汉字构形的基本元素是形位,并将汉字构形模式总结为十一种。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汉字结构类型和构形模式提出新说,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探索 。
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一方面在字体形态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另一方面学者们突破长期以来只注重描述形体发展的局限,开始致力于揭示汉字内在的发展变化,将建立单个汉字发展历史档案和汉字系统发展沿革谱系、描述并揭示其发展演化轨迹和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构形方式系统的演进是汉字发展的重要体现,研究证明在汉字发展的不同历史层面,各构形方式的构形功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
近年来产生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比较文字学研究成果;涉及研究方法和理论问题的汉字阐释研究也有学者予以重视汉字理论研究虽然由于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研究视野的进一步开阔而有所进步,但是总体来看,这方面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所取得的成果都与汉语文字学整体的发展不相适应。
汉字起源的讨论,一方面寄希望于新资料所提供的新线索,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字起源的比较研究将是寻求研究突破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的研究虽有了新的进展,但作为汉字研究的重大疑难问题还将长期被关注。
关于汉字性质认识分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讨论问题所依据的材料、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等的不同造成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对各种不同的意见予以合理的吸收和整合,作出更符合汉字实际和理论逻辑的阐述。
由于历代汉字资料极为丰富,汉字结构的研究最有可能取得突破,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对汉字的结构分析,满足于依据旧说而就字论字,他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文字学理论问题;而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不少学者对古文字资料和研究成果钻研和吸收不够,从而影响了理论的总结和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分析历代文字尤其是古文字资料,是汉字结构理论研究获得新的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汉字发展历史的研究,目前已具备较为充分的条件,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汉字系统内在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断代研究两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正确确定汉字发展研究的视点也显得尤为重要。从哪些角度、依据什么标准来衡量汉字的发展,是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