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理汉字的意义
(一)、改正汉字的一切缺点,提高汉字的一切优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汉字作用。首先达到易学易用境地,给提高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作用
(二)、消除科学研究上的两道难关――老汉字,外文,使中国科研得以快速前进
当前国际间竞争激烈,但说到底是科技之争,谁的科技上去了,谁就胜利,反之就失败,科技来源于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的工具是文字,文字在教育上居重要地位,但文字不仅是教育工具,它也是记录,贮存、积累、交流、传播、思考、对比、研究以至发明创造等等的工具。有先进的文字,才能培养出先进的人才,落后的文字,它的人只好落后,没有文字的民族绝不能比有文字的民族聪明。文字落后的民族也绝对不能优于先进文字的民族。文字的如何,在当今世界是民族、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上面说汉字是先进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它已是落后的了。西方人用拼音字,人们语言会说了,大体文字可写可识,在文字学习上,人家不需费多大力,(日用语)。我们呢?学汉字,如上述,它是古代的用字,现代人学起来用起来都很困难,一般要十多年功夫(学古代语文和学外语文有多大出入?中国人等于学另种语文)但还是学不好,外人一入学,就可学习知识;而我们却是在学――学知识的工具(文字)。我们的时间被浪费了!前后差十几载(和外人相比),在文字上,目前我们是处于劣势!此其一。
目前我们的科技是落后的,一切先进科技、发明创造,大都是外人的,当然其科技名称、术语、论文、要领必然是外文的。掌握科技者,也是外人。中国人想进入科技,必先学好外语。这样,中国人除了汉字的枷锁外,还有个外文关。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要承受着双重枷锁――汉字、外文。算一算学这两种语言、文字一共要费去多少时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上要付出多少时间?(浪费的是青壮年时间)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来从事科研?还有多少精力来进行科研?这又是一个劣势!
因此,想叫中国人在科技上赶超外国人,就必先打破汉字的枷锁。另一方要尽快地掌握先进技术,使科技的名称、术语……等等,掌握者是中国的,从而免除中国人的必学外语。不这样中国人想与外人争衡是难的!即首先必须清除科技上的两道难关。
(三)、创新
科技的目标必须是创新。赶、超主要是超,老赶是永远赶不上的,跟着人家学,将永远是落后的,科技之争,在于创新。研究生的指导者、名为导师,而不是教授。创新只能是研究者自己的创新,而不是教授教出来的。未来社会,要求于人的是创新,而不是重复,重复的物体、机械会给你制造出来。需要的只是创新,那么创新的工具――文字,它的性能如何,就是重要的了。
在科学大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明天,创新赿来赿不容易。它不单是对某一学科的深入,更要求的是向多学科的、边缘的科学的方向发展,想在某方面有所创新,不具有深奥的系统理论学识不行,不具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也不行,这些都不是在学校那点时间里能学来的,大学毕业只不过是入入门,较浅鲜的认识而已,浑厚的更系统的完备的本科知识要靠自己来逐步的在实践中、学习中来积累、来思考、对比、研究,多学科那就更需如此,这些都不能靠老师来学得,也不是导师的指导能完成,它必须是终生学习,学习型的学习才能得到,那么一个完备的、理性的、有广泛兼容的先进文字工具是绝对必要的。
(四)、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第四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目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它不同于过去的农业时代,依靠自然;工业时代依靠机械;知识经济时代一切依靠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没有知识就没有一切。知识从哪来?来源于学习,所以是学习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快节奏的,人们的一切、衣、食、住、行……时时在变,因而人们要终生学习,一时不学就会被时代抛弃。过去不用电,现在一切都用电,没有电的知识,就很难生活。第四产业,指的是研究的产业,一切要求创新,一切都在创新,人家都在创新,你不创新,你就落后。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第四产业,没有一个完善的,适用的先进文字是很难应付的。从未来看,由于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物质的消耗越来越多,而物质的产生,地球已感到为难。空气已不那么新鲜,水也不那么清白,土地已经有些吝啬,不给回报将不给你粮棉油了,矿藏也将枯竭,人类将怎样生活?只有依靠自己,依靠自己还依靠双手吗?双手已经无能为力了,依靠的只有脑袋,依靠知识,没有知识,人类生存也将是难的,又何谈发展!汉字的整理,已势在必行。当前是日新月异,未来将一日千里,整理不仅是必行,而且要争分夺秒!
(五)、汉语汉字必将走向世界
前述西文已走向末落。从科学发展看,西文将很难应付,最低在科学发展的需要上,汉语汉字将走向世界。汉字走向世界对科学发展有利,对国际间相互了解有利。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原因侭多,相互猜忌,互不了解,也是主因之一。汉字走向世界,有利于互相了解,从而解除猜忌,将会减少战争,增进共识,有利于世界和平。另一战争要因是能源。自然资源已越来越少,终将耗尽,为了争夺资源,频繁引起战争。汉字可增进人类智慧。能源将由智慧来解决,那么,彼此消除敌视,团结协作,共向大自然进军,世界大同,将是可能的。但老汉字难学难用,在老汉字情况下是难的,汉字必须整理。
(六)、促进汉语汉字向未来发展
为了汉语汉字的走向世界,以及汉语汉字的更好发展,我们提出汉语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语的发生阶段,它是以词为单位的古代语言,现在可以了解的就是古代书籍上记载的语言。或曰文言。如前述“子曰,学而时习之”等等。早期的文言文都属于此阶段语言。
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即以词素为主的现代汉语。它也是汉语的发展阶段。是从词单位语逐渐走向词素语的中间阶段,内容是,过去曾经把其书面语称为白话文的语言。但其中还存在很多词单位语的成份,如始终不渝的“渝”,方兴未艾的“艾”,以及目前的方言俗语……如君子、小人……等等,他们都不是词素。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是从词单位语向词素语过渡的阶段,也就是把非词素语逐步予以淘汰最后达到纯词素语阶段。所以也是汉语的发展阶段。(附件10)
最后是词素语阶段,那就是以纯粹的词素为语言单位,达到纯词素阶段。
由第一阶段词单位语过渡的第二阶段,其进程应当是早已开始了,即在几千年前即已开始了,如人、手、大、小……等等(词素)的出现,在老百姓的语言中,应当早已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封建统制,士大夫始终以文言(词单位语言)为书面语,并也在相当程度上用于口语。广大群众的语言不能在书面上表现,因而不被留传下来,因而其过程也无从查考。直到5.4运动提倡白话文,把群众语言扶为正统后,才得正面显现,可见中间阶段的时间并不是短暂的,而是已有很长时间了(从历代的文章特别是诗词等也可略见过渡痕迹)。从目前看汉语汉字中仍存在有大量的非词素语、字如《新华字典》中有字近一万,而常用字只有2500。我们认为常用字应当是基本的词素字,据统计,认此2500字,在一般现代文章中均可了解到90%以上的意义。可见词素语、字不会超过常用字多少。因为常用字中仍有很多重复的同义字,那么汉语的词素阶段语素应当是少量的。汉语的语法它是由理性组成的。它不像外语那样条条框框,而且非常宽松,人们尽可任意发挥,它只有一条,就是必据理性,只要合理,怎么说都可以。如特别,现在一般说为特,如“特别好”、现在则说“特好”,此外“特大”、“特咸”、“特深”……。在古代文言就是这样,任意发挥,绝无拘束,只要合理。所以在词单位语言的文章中,曾大放异彩,如诗如画。这是在古代文人们千锤百炼下凝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人间的瑰丽宝藏。是不可多得的。词素语当然也能,当然它也需要未来的千锤百炼。
词素语字数减少了,能否使汉语干枯起来?不会的,古汉语的语言单位在同一时期内也不是太多的,关键在于用,汉许慎《说文解字》只有9300字,它应是其前的大体总数。同一时期内的用字不是很多的。
字数即少,语法又简单宽松,这种语言是易于熟练的,同时它字数少而语汇丰,体积小(单音)而容量大,适于任何事物的叙述,不会有穷,(古今中外汉语有译不出的事物和文章吗?)在未来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西语将无法应付的情况下,任务就落在汉字头上,所以它必然走向世界。为了加速它的进程,词素语的早日实现,我们呼吁,中华民族的语言精英们,应尽快地促其实现!
怎样来促其实现呢?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三阶段,实质就是逐渐淘汰和锻炼非词素字的过程,以及淘汰方言中的日用俗语。前者建议大家尽量不用古代非词素语,后者提高全民族文化。总之尽快的形成以词素为唯一的语言单位,去掉一切杂质。增加必要的内容,当然想达到像古代文人的某些文章那样炉火纯青,短期内是很难的,但只是一般的应用,我看并不难,即尽量抛弃非词素字
增添和锻炼必要的词素字不就完了吗?同样想要方言间、全国间、全世界所有华人间都能词素化,当然也是难的,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事情总不会太难。特别是对外,想叫外国人学汉语,我看先教2500字,在与他们交往上,我们也尽量使用常用字,大体不会太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