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老汉字并无“放诸四海而皆准,行之千秋而有效”的特异功能,所以能,是人们对它付出特殊代价的结果
人们对老汉字不愿改动的最大理由是老汉字有特异功能。说“老汉字放诸四海而皆准,行之千秋而有效”。这似乎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人也反对不了的,现在如果没有老汉字,同是中国人将也无法相通音问;三千年前的古籍今天仍可通读;百多年来文字改革的不能成功,原因似也在此。事实证明,老汉字确实有特异功能。
确实如此吗?不,不是的,现在世界上至少有几百种语言,这些语言是互不相通的,那么为什么又都能相通呢?那就是用一种语言来做公共交通工具,从目前来说就是英语。大家都把它做为公共语言(交通工具),大家都学它,不管是甲国、乙国、甲不懂乙、乙不懂甲,但大家都用共同工具,于是就可互通了。但有一个问题,任何国家的人去学另一种语言,都不是容易的,它比学本国语言来说,是要付出特殊代价的。那就是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老汉字是一样的,除了当时造字的时代,客观事物和字的内容(语音、语义、字形)相符外,其后代特别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是在学特殊符号(实质是公共符号,因为字的形、音、义都已不同了)事实也正如各国不同的人学本国以外的语言文字一样,他也必须付出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十年寒窗苦”来习得这一套特殊符号。学它比学另一国语言文字容易多少?譬如说“能”原是熊类兽(象形字),它形、音、义和现代的“能”意无关。鸟、兽、鱼、虫哪个字像鸟、兽、鱼、虫?任何一个字早已脱离了原样了,事实和当前西文的USA,DNA是一样的,不通过刻苦学习是无从知晓的,比学一门外语能省多少时间?日本人、韩国人也都要学,这是事实,但都要付出相同代价。中国人学“学校”比日本人学“学校”省劲吗?所以并不是汉字有什么特异功能,使人一见便知,而是人们对它付出一定代价后的结果。“能”北方人记住它代表能量的能,南方人也同样记住它代表能量的能。各地人都付出同样学习代价后,全国就都互通了。这就是老汉字的“放诸四海皆准”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确实能凭着老汉字来读懂古书,三千年前的书同样可读,西文几百年的书很难识别,这总是老汉字的功能吧?其实和上面一样,不学是读不懂的。“佾”“圭”你知道它是什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么意思?一般学生能读懂古文吗?按理,即然付出了代价,学会了古今通用的特殊符号——汉字,就应能读懂古书(起码是楷书以后的书),但事实是不易懂。因为虽然文字未变(表面形,但内容意义已变了),语汇、语法变了,所以也读不懂。要想懂还必须学习古文的表达方式——文法和古代语汇,然后才能通古。可见同样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老汉字的特异功能。
那么老汉字确实是无用了?不,汉字确实有“放诸四海皆准,行之千秋有效”的机制(此点放在另处谈),但必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