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7页。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7页。
[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6页。
[2]叶蜚声、徐通锵:《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0页。
[4]吕叔湘:《谈语言和文字》,《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5]参见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8页。
[6]黎锦熙:《国语新文字论》,《文字改革论丛》,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83页。
[1]张公谨:《文化环境与民族语文建设》,《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1页。
[2]同上。
[3]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1]叶蜚声、徐通锵:《普通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1]毕可生:《汉字的社会学研究》,《汉字文化》1993年第2期。
[2]张公谨:《文字的文化属性》,《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1]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6页。
[1]转引自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2]罗安源:《土家语/汉语消长趋势》,《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第30页。
[1]郑贻青:《壮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1]杨应新:《论语言发展趋势的多向性及对策》,《民族语文》1990年第5期。
来源: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