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使用缩写,网虫们还利用各种谐音表达一定的意思。我们中国人是很擅长使用谐音的,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一个词表示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的意思。像曹雪芹使用过的“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是很著名的,在民间风俗中,也大量利用谐音传情达意。广东人过年过节,饭桌上必有生菜,因为“生菜”与“生财”同音,生菜隐寓生财。过年买一盆金橘,摆在客厅里,除了观赏之外,主要是图个吉利。因为“金”表示钱财,比喻贵重,而在广东话中,“橘”“吉”发音相同,“金橘”的寓意是“大吉大利”。广东人喜欢8这个数字,也是因为在广东话中“8”与“发”读音相近。
在互联网上,为了达到快速输入的目的,网虫们喜欢利用数字、英文字母和其他符号与汉字、英文单词的谐音,用数字、英文字母和其他符号的组合表示汉语、英语的词句。譬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1414表示“意思意思”,147表示“一世情”,1573表示“一往情深”,1711表示“一心一意”等等,大概就是利用广东话中这些数字组合与这些词组的谐音。“+U”在网络流行语中表示“加油”,也是利用谐音,但这里使用的是“+”号的汉语普通话读音与字母“U”的英语读音的组合。英文字母“R”在网络上常被用作语气词,表示惊奇,相当于汉语的“啊”,这是利用英文字母“R”与汉字“啊”的谐音。
用英文字母与单词的谐音表示英文,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譬如用OIC表示“Oh, I see”,用CU表示“See you”,用IC表示“I see”等等。还有用汉语读音和英语读音的组合表示英语的,例如用3Q或3q表示“Thank you”,就是利用了3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和Q的英语读音的组合与“Thank you”的谐音;3X的用法与3Q相同,表示“Thanks”。
网络流行语中更为奇特的是用“4人民”表示“为人民”,这里利用了英语的谐音,还加上了翻译。英语中的4是four, 与for(为了)同音,“4人民”读如“four人民”,表示“for人民”,翻译过来就是“为人民”。
除了单独使用谐音和缩写,还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例如用cy表示“see you”, c与see谐音,y代表you;又如用IOWAN2BWU表示“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O代表only,WAN2与want to谐音,B代表be,W代表with,U与you谐音。
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除了缩写、谐音,还有一种是拆字。“强”拆开成为“弓虽”(表示“厉害,了不起”),“嗯”拆开成为“口恩”;“哈”拆成“口合”;“球鞋”拆成“王求革圭”。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会减慢输入速度,与使用缩写和谐音简化输入的精神是相背离的。极力追求输入速度的网虫之所以要这样做,或许是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如此。譬如“嗯”这个字的拼音是“ng”,微软输入法对“ng”没有反应,但可以通过输入“en”打出这个字;使用全拼输入法既可以通过输入“ng”,也可以通过输入“en”打出这个字。但如果使用智能ABC输入汉字,输入“ng”以后出现的是拼音字头为n和g一大堆词,并没有这个字,通过“en”也无法输入这个字。最初把“嗯”拆开的那位,他所习惯使用的输入法或许就是智能ABC,因为无法打出这个字,一时着急就把它拆开了。除了汉字输入法的限制,不得不拆字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有些论坛对某些汉字作了屏蔽,这些汉字在论坛上无法正常显示。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些将错就错的别字,这可以说是它的一个特征。譬如“斑竹”是论坛上必定要遇到的一个词,它原本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词,指的是一种竹子,茎上有紫褐色的斑点。传说中舜南巡死于九嶷山,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这种竹子茎上的斑点即由此而来,因此斑竹又叫湘妃竹。在网络流行语中,“斑竹”却是指版主,即电子公告牌或论坛的管理者。“斑竹”有时也写成“板猪”或“版猪”,这三者其实都是“版主”的别字。也许最初输入时本想输入“版主”,但使用智能ABC输入拼音“banzhu”打出来的汉字只有“斑竹”。这个词好听又别致,就将错就错用下去了,并流行起来。此外,用“大刀”表示“打倒”,“大虾”表示“大侠”,“驴友”表示“旅游”,“捏”表示“呢”,“压”表示“呀”,“油墨”表示“幽默”,实际上都是知错不改,有意为之。这表现了年轻人追求独特个性的心理。但流行开来以后,反而毫无个性可言。
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在网络流行语中常被赋予另外的意义,这使它与日常语言有了一定的差距。在网络论坛上,同一主题的帖子从上到下层层排列,就像一座楼。建立这个主题的人的帖子在最上面一层,回复的帖子按照时间次序从上往下排列。“楼主”指开一个新帖的人,他发的帖子在顶层,因此又被叫做“顶楼”。“楼上”指“上面的回复人”,“楼下”指“下面的回复人”,“底楼”指“本帖最后一个回复”。这些词的用法与日常语言中的用法有联系,但表示的意思却不相同。
“灌水”是网络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指在聊天室或论坛上的随意发言,字数很少,缺乏内容。这个词一方面表示这种帖子水分大,另一方面可能与论坛帖子的排列次序有关。在网络论坛上,同一版面的帖子按照发布的时间降序排列,最新发布的、最近回复的帖子在上面。回复一个帖子,即使回复帖没有内容,也可提升被回复的帖子,正如往水池里灌水,会把水池里的东西浮起来一样。
与“灌水”有关的另一个词是“纯净水”,它的意思是“无任何内容的灌水”。比“纯净水”更纯的是空白帖,叫做“水蒸气”。
网虫们对水似乎有偏爱,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与水有关的词。发帖子很多很多的人叫做“水牛”,呆在聊天室里不说话、在论坛只看贴不回复叫做“潜水”,超级网虫叫做“大虾”,长相可怕的男生叫做“青蛙”。
在网络流行语中还有些日常语言中很少使用或根本不这样使用的特殊用语,如“么么黑”表示“非常黑暗”,“呕像”表示“呕吐的对象”,“喷鼻血”形容被震惊的样子,“屁兔”表示“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兔爸”表示程序中的“工具条”(toolbar),“温酒吧”表示“Win98”,“瘟都死”表示“Windows”,“暖被儿奖”表示“诺贝尔奖”,“气死我乐”表示“你有本事,气得我直乐”,“小强”表示“蟑螂”(据说出自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顶”表示“支持”,“型男”“型女”表示“模特身材的男人、女人”,“汗或寒”表示“敬佩或从头到脚的冷”。
“百度一下”表示“用搜索引擎找东西”,“轻舞肥羊”用来嘲笑MM(源自痞子蔡的轻舞飞扬),网络上姑娘不叫做姑娘,统称“美眉”,“表”是“不要”的连读,“我倒”用于表示佩服或出乎意料之外,“靓号”指不错的QQ号码,“Q男”“Q女”指“用icq或oicq聊天的男人、女人”,“PM”不表示“下午”而表示Private Message(私人消息——论坛上的悄悄话)。
除了这些令人难以索解的特殊用语,网络流行语中还有一些日常语言中的粗俗甚至下流的词语。
通过以上的简单考察,可以看出对网络流行语的非议并非完全无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全体社会成员公用的交往手段,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只有遵守这些规则和习惯,才能使自己说出的话为人所理解。网络流行语过多使用不合乎日常语言习惯的缩写和谐音,拆解汉字,故意使用别字,赋予日常词语特殊的意义,甚至生造新词,确实违背了日常语言的规则和习惯,语言学家出于对语言纯洁性的考虑,严厉斥责这种对语言的滥用,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些流行词语也可以看出,经常使用它们的年轻一代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强烈地追求特立独行,但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把流行错误当作独特的东西来模仿,结果适得其反,被流行时尚塑造成语言贫乏、毫无个性的人。
现在已经有些比较严肃的论坛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中的恶劣词语,这种严格的管理对净化论坛是有效的。但网上聊天基本上对聊天者所使用的语言没有限制,而网络流行语恰恰在这里最为盛行。
对网络流行语的贬斥并不能阻止它的流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假如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网络流行语也会得到提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