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反思韩国去汉字运动的根本原因,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天的韩国人多半不愿意承认韩文是以汉字为基础做成的(今日韩语中仍有70%左右的成份来自汉语,只不过转化成拼音后写法不同,但读音仍与汉字相近),更不愿意承认他们的许多文化传统源自中国。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反映了现代韩国人现代化成功和民族主义兴起后的心结。现代化可以使一个民族更加自信,于是两种现象同时出现:一方面,他们将过去几千年中韩两国的历史概括为一个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强调他们如何被欺负,对中国文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感;另一方面,在民族主义兴起的背后还有更加可怕的种族中心主义,即事事处处要寻找可证明自己民族是世界优秀民族的“证据”,凡不利于此证据的事实都一概予以否认;凡有利于此的“证据”都兴奋得不能自已。类似的现象目前在中国是否也存在呢?
去汉字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异常深远的。大家不妨想想:韩国文化过去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在长达近千年的岁月里,朝鲜半岛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而是作为中国的附庸一直在用汉语记录自己的历史,朝鲜人用汉语思维,尤其到明清朝鲜出现了大批杰出的儒家学者(李退溪、丁茶山等等),其地位在全世界汉学界都受到尊重,此外朝鲜还出现不少汉语书法家、诗人等等。事实上,韩国过去的文化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或发展。无论从文字、宗教、日历、节日到生活方式,都接受了中国文化。在韩国的景福宫和博物馆里,你能看到韩国古代官方文书中使用“雍正二年”、“嘉庆*年”等纪年,此外还有大量古代韩国的汉字书法和汉字诏书,诏书内容与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写法非常接近。去汉字化虽然满足了现代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却同时导致另一个可怕的后果:现代的韩国人及其后裔将从此与他们自己的历史割裂开来,今天的韩国年轻人看其祖先的文献资料、文化经典、历史记载如同看外国书,一点也看不懂。这真有点类似中国大陆的汉字简化运动:导致现代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典籍,人为地割断了自己的历史。(不过相比之下,汉字简化的效应还好一些。)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汉字简化运动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西方文字,即要把汉字“拉丁化”,认为汉字要走拼音化道路,所以在汉字简化的同时发明了汉语拼音。当时的一个思路是:希望能够用汉语拼音代替方块汉字,将来我们的子孙可以不必再书写汉字,直接用英文26个字母来拼写汉语。这确实是当时汉字简化时的一个设想。只是这条道路后来没有走下去。有人说后来之所以走不下去,是因为汉字中同音字太多,其实不然。如果你学习韩语也许会发现,同音字的问题可以通过将汉语拼音适当增补来解决。比如“方”与“芳”同音,可把“方”写成fang,“芳”写在fang++,或增加其他笔画来解决。如果做成了,将来中国的报刊杂志及书籍中将只见到英文字母,见不到方块汉字,就象今天的韩国见不到汉字一样。也许你觉得这样做难度太大,其实韩国人就做到了;也许你觉得这样做太荒唐,但是当初汉字简化运动的终极目的确实与韩国人所作所为性质相同:即去汉字化,企望用另一种文字代替汉字。所以并不是只有韩国有去汉字化运动,中国也早就有了。
总之,韩国人的去汉字化与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都是以否定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特征,其消极后果则是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出现人为断裂。相比之下,日本人则没有象韩国人这样否定中国古代文化,他们不仅保留了汉字,也并没有象韩国人那样在信仰上变成了基督教国家。中国人今天虽然多不愿意回到繁体字,但是大概也没有一个人愿意象今天的韩国一样,用注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我想,韩国人的民族性与中国有一个巨大差异:国家小,民族性受外部环境影响深刻,所以变起来也快(这大概就是小国的命运)。这一点从韩国如今变成了基督教国家,而日本没有这一事实中看出。而今天韩国人又开始重新兴起中国热,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殊不知中文过去本来就是韩国的书面语言,是他们自己把中文丢掉的。中国人不会象韩国这样成为基督教国家,但是应当牢记这样的经验:现代化的成功可能使一个民族沉浸在高度的民族主义狂热中,夜郎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种族,拒绝承认自己曾经受惠于许多其他民族特别是周边民族;民族主义情绪膨胀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导致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历史和现实,甚至导致人们人为地割断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导致过去优秀文化传统的人为中断。
2008年9月5日星期五于首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