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字进行简化,是“五四”先驱们在极力主张废除汉字而又不能做到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折衷方案。从人们发起该运动的初衷来看,它属于一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从施行的效果来看,它不仅没能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人在此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无视汉字本身发展规律的存在。
一、汉字简化运动的历程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该文被视为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钱玄同提出历史上第一个有关简体字的具体方案——《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该方案指出,针对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方法。但是,鉴于汉字的弊端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办法是唯一的选择。钱玄同在该方案中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成为后人简化汉字的重要依据。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该书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该字表推行不久,因遭到众多人士的反对,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下达“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此举标志着民国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汉字简化方案》,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自此,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的标准字体。
二、关于汉字简化运动的反思
“五四”先驱们主张对汉字进行简化,是基于现行识字教育模式来看待汉字难识难记问题的。在不得不去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汉字的字形时,少一笔,自然少费些心思;少几划,自然简省些,快捷些。但是,其前提仍然是让人们去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所以简化汉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独特的发明,都是经过长时期的反复淘汰而留存至今的。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都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因此,汉字难识难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汉字的字形有多么复杂,而是我们一直不能科学系统地揭示汉语、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汉字的识字教育一直没有任何理论作为指导,人们只能靠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去识字。如果我们能把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找出来,并将其用于指导汉字的识字教育实践,每一个汉字都不会难记,那些笔划繁复的汉字也会因为遵循造字规律而变得易于识记。
对汉字进行简化,不是不可以,而是应该在遵循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在未能揭示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汉字进行大规模的简化,则相当于举起屠刀将一个个汉字砍削成血淋淋的,再拿来让人们一笔一划地去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人为地破坏汉字发展的规律,将使后人再也没有机会去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快速地识字。
从半个世纪的实践情况来看,简化汉字运动也是失败的。目前,国人识记汉字,仍然需要一笔一划地去死记硬背汉字的字形,简化汉字并没能从根本上减少识字的工作量和降低识字的难度。另一方面,人们要去阅读古代文献,还必须在识记简体字的基础上,再去识记繁体字,极大地增加了国人识字的工作量和难度,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艮人 读更多艮人文章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heyinhu7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