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学习英语170年
1、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贸易的实用需求,使广州出现了一本英语教科书,《鬼话》(Devil's Talk)。它是一册粗浅的英语入门书,以汉语注音。例如:把today 注为"土地",把man注为"曼"。
2、1847年,容闳以及其他几名在澳门教会学校就读的学生跟随学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先生前往美国留学。回国后,容闳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后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洋务运动中,使用的大量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容闳提出"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与李鸿章由此联合上奏清廷提出:"由政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得到清廷批准,并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
3、1862年7月,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除汉文外其它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习。
4、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由清廷支付。首批留美幼童之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5、1884年,上海点石斋石印行中国最早的英语900句会话书,书名叫《无师自通英语录》。这部书突破了以单词为核心的编排方式,代之以译成汉语的英文句子。它仍采用汉语的字词来标注英文的读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却迫忒儿司阿儿则儿意因祭司不克"。
6、1903年5月,京师大学堂合并京师同文馆改为译学馆,正式招生开学,分设英、俄、法、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学制五年毕业。这是英语进入大学教育,成为一门学科的初始。
7、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1919年废科改系,北京大学分为14个系,年轻的留美教授胡适担任英国文学系主任。胡适与英文系的另一位著名教授辜鸿铭分别代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旧两派。
8、从外文系创建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转移到昆明。辜鸿铭、顾孟余、胡适、梁实秋、梁宗岱、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周作人、朱光潜、吴宓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大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外教,外教为了教授学生,甚至专门编写教材,一位外教专门编了一本书书名《HOW TO READ ALOUD》,由英国儿歌组成,因为押韵容易上口也便容易记住词的用法和变化。